明代著名的衡阳居士曾金简

明代著名的衡阳居士曾金简

衡阳佛教居士闻名天下者,首推唐朝庞蕴,次则明代曾金简。唐朝庞居士以《语录》名世,明代曾居士有《宗通》宣流。曾居士人事散见《卍续藏经》、《衡州府志》、《耒阳县志》《莲峰志》、《佛光山大词典》、《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多处。今略作介绍,以祈大家研究。

生平

曾金简,名凤仪,字舜徵,明湖广耒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耒阳人)。嘉靖末至隆庆初从学衡阳名儒王万善,后再拜王阳明再传弟子张元忭为师,又曾师事罗近溪先生。万历元年(1573)应乡试,主考官王凤洲拔为第一,因副主考刁难,降为第二。十一年中进士,官礼部郎中。因卧病少林,忽闻钟声发悟,洞见法源,由是开悟。当代大老,如王龙溪、罗念菴、李卓吾,及所交游。如瞿元立、管东溟、袁了凡、王肯堂诸名贤,咸相推奖。万历二十一年疏请建储,有功。不久即致仕乡居,潜心研究宋儒朱(熹)陆(九渊)理学,曾与诸友于南岳捐资建集贤书院,置田产为生员膏火费,又于北京集资建湖南会馆。有说曾居士隐退之后,于乡中设书院讲学,门人颇众。偶遇一僧,诤论三日不休,由是信佛,持戒茹素,研读经论,致力参省工夫。一日见月落日昇,豁然得悟,自谓疑碍尽消,已得两家真意,后著书立说。作有《首楞严经宗通》、《楞伽经宗通》、《金刚经宗通》等,与同时代高僧紫柏尊者、憨山大师多有交往。其生卒年不详。

事迹

曾金简居士于万历元年(1573)应乡试,为第二。万历癸酉举人,癸末进士。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官礼部郎中。明万历十二年(1584),任江苏长洲知县。此期出资刻本《国语钞评》八卷。《国语钞评》取《国语》之文加以评语,并选辑柳宗元、孙应鳖等诸家议论,间对僻字注音。明穆文熙批辑,明万历十二年(1584)傅光宅、曾凤仪刻本。一函四册。半叶9行,行20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双边。前有万历甲申六月刘凤序。卷内题“明吏部考功员外郎魏郡穆文熙批辑,山东道监察御史刘怀恕校阅,吴兴知县聊城傅光宅、长洲知县耒阳曾凤仪同刊”。卷端有眉批,文中有红、蓝、墨三色圈点。有刻工柯应春、高伯玉。有明一代江苏问津书院讲学活动蔚为壮观,据武汉大学国学院博士生李攀)在《相关之学者名宦:极知吾党多狂简,江楚迢迢意自长——论问津书院之讲学活动》一文中说,曾金简居士亦到场讲学。

南岳集贤书院,修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王船山在《莲峰志》记“仪部曾凤仪舜卿迁祠主于集贤,礼也”“曾凤仪舜卿,世江西,侨耒修,白业,早岁弃官,归卧峰下。三君子以有托传,非他演没比,干祀之下会有知者,揣予所记,或籍之以永世。奇尤相逼,孤骞不诮,我以答三君子也。”清刘献廷在《广阳杂记》有“郡人曾凤仪重修是院。遂以朱张二子之主附之。春秋合祀焉。”曾金简居士有《重修集贤书院记》记此事:“为游观者劝”及“见群贤而思齐”等语。

万历二十七年(1599)李焘游南岳,有诗一首《初至衡阳公署即承廖密斋、伍益斋、曾金简三公见过》。

明万历四十年(1612)曾凤仪刻本《衡岳志》八卷,续刻《附录》一卷。载为邓云霄、曾风仪纂修,曾凤仪刻本。是志上承嘉靖彭簪《衡岳志》,下续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事,始修于万历四十年(1612),是年成书付梓,其正文分八门三十二目,约十二万字,为三修衡岳志。

曾居士作为当时知名的在家佛教研究者,参与支持了《嘉兴藏》的刊刻。《密藏开禅师遗稿》卷1有其《刻大藏愿文》题记为“南岳居士曾凤仪薰沐拜手书”。在《续原教论》卷

2另有记载“礼部主事安成曾凤仪施赀刻此。”

佛学思想

曾居士自述写作《金刚经宗通》之缘起:“凤仪学惭专诣,识谢遍参。道味悦心,似有投于夙好。禅关娱老,或不昧于往因。适兹斗诤之秋,横出和同之见。谓宗即教,炽然说无间说,尽属言诠。谓教即宗,如来禅祖师禅,总须坐却,销归自巳。??偈论既有明徵,经文焉可残略。僣录唐译,用备周观。重释偈言,附载篇末。顷缘先君奄逝,日诵斯经。因于墓次参求,遂成此集。??南岳山长金简曾凤仪舜徵父题”

其在《金刚经偈释》卷2亦说:“此偈乃弥勒菩萨授之无著。无著授之天亲者也。其中微词奥义。未易晓了。赖无著天亲各著论。论各简密。疏者数十馀家。唯长水子璿刊定记号为精当。中引弥勒偈殊未尽。近得庐陵贺德辉居士所刻金刚经与偈俱。复不载弥勒授受因缘。且偈不分疏。读者难之。仪不敏。谬为金刚宗通。并录此偈重释之。以请正于四方善知识。”

据《印光法师文钞增广续编》评价:“如李长者之华严论,憨山之法华击节,曾凤仪之三宗通,及禅家以念佛作话头看,以净土依正作本分说等。不得律以教家常格,谓为错讹而稍加更改。以彼另属一宗,揽一切法指归向上。”又据《金刚经彙纂》卷1评价:“经解虽繁,而足以传留者,亦只有十馀种。其最善者,唐之圭峰有疏,宋之长水有记,明之憨山有决疑,曾凤仪有宗通。”

曾居士《楞伽宗通缘起》自述:“请告归里,闻憨山清公入粤,道出螺川,敬拜以属之。憨山寓雷阳不三载,而笔记出矣。余于憨山,称莫逆。自癸巳造访牢山后,音问寥寥,得笔记读之,不啻面潭,??余亟取之,更为斟酌旧注,融会三译,间出胸臆,或前人所未道要,于申畅简奥不使有楞伽难读之叹而巳。??咄,云何更梦中说梦,是所望于同叅。南岳山长金简曾凤仪舜徵父书。”

庐陵刘日升在《楞伽宗通题辞》评“曾舜徵父,悬仪部大夫之车,归卧衡阳。杜门却扫,一切无关,惟孳孳竺乾教指,尊宿机缘,广翻咨蒐,博参密证,垂二十年铅椠之勤,几无虗日,所嗜在兹,不知其为惫也。所著楞严、金刚宗通,业盛行于时,至是复辑楞伽宗通成??一获舜徵所辑,倒语棘句,始有分疏。纲提领挈,粗嫺义趣。佐以群宗古德单提诸则,参稽合印,是经佛语心自觉,圣智真灿然。”

钱谦益评价《楞严宗通》似有微词:“金简谒南岳天台寺。礼智者大师拜经台。发愿书楞严于石室。以终拜经之愿。巳而徧採宗语。配合经文。取宗通说通之义。作为此书。永明有言。佛教巳明。须陈祖意。达佛乘者。皆与了义相应。今则假借门庭铺陈公案。始焉主宗而宾教。终将挟祖以令佛。谓阿难飞光印可。尚是从门而入。不如明眼宗师。回头磕脑。撒手彻悟。如斯判断。大妄语成。岂惟阿难不逮宗师。抑且如来远输诸祖。任汝说玄说玅。一味过头正恐判教判宗。两门负堕。近世儒者。此风尤炽。脾贩指月。柝洗传灯。不知眼翳五华。自谓口吞诸佛。滥觞未艾。作俑有人。能无三叹于金简哉。”

今有台湾学者肖平实据亦随钱说:明朝曾凤仪居士所讲《金刚经宗通》并不符实,显违佛门宗通之智慧,后人读之难免为其所误,

当时人亦有不肯钱说者,如《楞严经指掌疏悬示》卷1:“钱谦益先生疏解蒙钞??衷其得失。其搜剔之心良苦,但以其笔墨不慎。奉旨撤出藏函。甚哉笔墨一事,不可以不慎也。”

台湾圣严法师在《明末的居士佛教》一文中认为:明末的居士,以他们的社会地位而言,大多数属于士大夫阶级,以读书而为官吏,乃是当时唯一的最好出路。由于他们是为考官吏的资格而读被政府指定的儒书,所以他们的思想背景,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信佛之后的居士们,大多仍出入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往往以儒家的孔、孟言论来解释或说明佛教的经典。明末居士的思想,富有儒释道三教同源论的色彩,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因此,明末的居士们,大多是他们自己接触到了佛教的书籍及修行方法,进而访问当时的高僧,求取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影响明末居士的佛教信仰及作为修持指导的经论,不论对于淨土行者或禅者,

力量最大而主要的是《金刚经》,其次是《楞严经》。??明末的居士,思想的指导,是以《楞严经》、《心经》、《金刚经》为主。惜圣严法师在此文中,仅提及曾居士著述入藏事,未作个案详细研究,不由得感叹往圣先贤之事迹学问于今多所淹没也!

衡岳山高水远,哲人光辉永耀。原谅本文未按严格学术要求罗列引文,亦未就此深刻研讨大德密义,作此抛砖引玉尚祈专家学者深入。结尾处不敢啰嗦,谨以曾居士诗作普同供养,其一:《入方广阅藏》:独上招提静掩扉,青莲朵朵漾晴辉。斋分香积和云供,步引金绳夹日飞。涧水时清居士耳,溪霞巧映定僧衣。少林传得空王印,口口空山第一机。其二:《和阳和张太史二贤祠韵》:揽胜名山此口肩,莲花深处足风烟。闲临定水心无事,况是阳春二月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