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光的反射.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情景题,主要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在提出问题时要紧密结合所学物理知识,不能脱离图中所提供的情景. 解答: 解:本题为开放性情景题,可以从运动、光的反射等多个方面描述物理现象以及涉及到物理知识. 物理现象:汉丰湖里,欢快的鱼群在文峰塔的倒影中游动, 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物理现象:一群穿着时尚服装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离他远去… 物理知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汉丰湖里,欢快的鱼群在文峰塔的倒影中游动;光的反射. 点评: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以图中情景为基础,且与所学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不能彼此脱离.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21小题5分,第22小题10分,第23小题8分,共23分.)
21.(5分)小红同学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1所示,她的操作存在错误,请指出其中两处错误: 读数时视线未跟液柱面相平 ; 温度计玻璃泡触底 ;
(2)小红纠正所有错误后,在水温到达89℃时开始每隔2分钟做一次温度记录,并描绘出如图2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99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温度不变 . (3)小红觉得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偏长,请你给她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 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 考点: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在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和仰视. (2)根据图象及水沸腾时的特点判断出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3)水加热时间的影响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烧杯是否加盖、火焰的大小.可根据影响因素采取改进措施. 解答: 解:(1)由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了,这样受容器底温度的影响,测量结果不准确;在读数时俯视,此时测量结果会偏大;酒精灯的外焰未放在杯底的正下方; (2)由图象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据图象能看出,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3)水的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过低或水的量太大或烧杯未加盖造成的.所以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水的初温或适当减少水量或给烧杯加盖来缩短加热时间. 故答案为:(1)读数时视线未跟液柱面相平;温度计玻璃泡触底;(2)99;不变;(3)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点评: 此题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考查了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水沸腾特点及沸点的概念,同时考查了影响沸点的因素、有关热量的计算及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从图象中提取有关信息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2.(10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刻度尺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像 .
(3)若实验过程中另一探究小组的小明同学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3)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解答: 解:(1)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故答案为:(1)刻度尺;位置;(2)不能;虚像;(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23.(8分)为了测量某油井所产石油的密度,小明收集了该井石油样品进行了如下测量(常温下石油为粘稠的液态)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 零刻度线 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节,直至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8.1g.然后将石油样品倒入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油样品的质量为 43.7 g.
(3)将烧杯中的石油全部倒入量筒,示数如图乙所示,石油的体积为 46 ml. (4)根据他测量的数据,求得所测石油的密度为 0.95 g/cm3. (5)按照小明设计的方案测量的石油密度值偏 大 ,造成该结果原因是 从烧杯向量筒中倒石油时,烧杯中有残留,使所测得的石油体积偏小,从而使密度值偏大 . (6)针对小明的实验方案,请你提出改进办法: 步骤:① 先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 ② 将石油倒入量筒后测的体积V ③ 再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2
根据你的改进办法,测出石油的密度的表达式为ρ=
.
考点: 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平衡螺母都向指针所在位置的反方向调节; (2)天平的读数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求出石油的质量; (3)在进行量筒的读数时,注意量筒的分度值,视线与液面的凹底相平; (4)根据公式ρ=计算出石油的密度; (5)根据测量体积、质量的误差分析密度的误差; (6)改进过程中,注意量筒中的体积和质量应对应,这样便可减小误差. 解答: 解:(1)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应该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2)由图甲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天平的读数为50g+20g+10g+1.8g=81.8g;石油的质量m=81.8g﹣38.1g=43.7g; (3)由图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所以量筒的读数为46ml=46cm3; (4)石油的密度ρ===0.95g/cm3; (5)将烧杯内的石油倒入量筒中时,不能倒干净,所以测量的石油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所测密度偏大; (6)可先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将石油倒入量筒后再测出烧杯的质量,这样量筒中的质量和体积便可对应了,减小了测量误差;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左;(2)43.7;(4)46;(3)0.95;(5)大;从烧杯向量筒中倒石油时,烧杯中有残留,使所测得的石油体积偏小,从而使密度值偏大;(6)先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m1;将石油倒入量筒后测的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2;ρ=. 点评: 此题以测量石油的密度例,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有关密度的计算及误差的分析. 四、论述与计算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24题6分,第25题6分,第26题9分,共21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结果的不给分.) 24.(6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节水型洁具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所谓节水型洁具,是指每冲洗一次的耗水量在6L以内的工具.某家庭新安装了一套耗水量为5L节水型工具,而原来的洁具每次耗水量为9L(1L=1dm3).求:①100kg的水可供这套节水型洁具冲洗多少次? ②该家庭每天节约用水多少kg?(设洁具每天使用5次) 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 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1)已知新洁具的耗水量,根据公式m=ρV可求每次用水的质量,从而求出100kg的水可供这套节水型洁具冲洗的次数. (2)先计算每次节水的体积,再利用公式m=ρV求出每次节水的质量,进一步求出每天节水的质量. 解答: 解:(1)新洁具每次用水的质量m1=ρV1=1.0×103kg/m3×0.005m3=5kg; 100kg的水能使用的次数n===20(次). (2)该家庭每次节水体积V=9L﹣5L=4L=0.004m3; 每次节水质量m2=ρV2=1.0×103kg/m3×0.004m3=4kg; 则每天节水m=5×m2=5×4kg=20kg. 答:①100kg的水可供这套节水型洁具冲洗20次; ②该家庭每天节约用水20kg. 点评: 本题考查质量、体积等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25.(6分)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00秒34毫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点火推上太空.12月14日,月球探测器携带“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安全软着陆.在着陆前,嫦娥三号从距离月面15公里下落,而这一阶段地面测控基本已经“无能为
力”,完成这一阶段需要约12分钟时间,称为“黑色720秒”.此间,嫦娥三号依靠自主控制,经过了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缓速段等6个阶段,相对速度从每秒1.7公里逐渐减为0.在距离月面100米高度时,探测器暂时停下脚步,利用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观测,以避开障碍物、选择着陆点.再以自由落体方式走完最后几米,最后嫦娥三号平稳“站”在月面上,此时它的4条着陆腿触月信号显示,嫦娥三号完美着陆月球虹湾地区.“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通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嫦娥三号从距离月面15km下落,经过“黑色720s”的时间到达月面,该着陆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嫦娥三号在距离月面100m高度时,探测器暂时停下脚步(即进入悬停段),利用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观测,若探测器向月面发射信号传播的速度为3×108m/s,则从发射信号到接收信号经过的时间为多长?(保留2个有效数字)
(3)嫦娥三号距离月面100m高度处悬停后继续下落,25s内下降了70m,最后剩余过程的平均速度为2m/s,则它在这100m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已知嫦娥三号下落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得该着陆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从发射信号到接收信号经过的路程是2×100m,已知发射信号传播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经过的时间; (3)平均速度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答: 解:(1)经过“黑色720s”的时间t=720s=0.2h, 该着陆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v===75km/h; (2)s=2×100m=200m t1===0.67×10﹣6s; (3)t2===15s, v===2.5m/s. 答:(1)该着陆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75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