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送考》说课稿

《送考》说课稿051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丰子恺的《送考》。 我准备从以下十个方面向大家进行汇报。

关于教材:

首先,这套语文教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凤凰传媒集团共同打造,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用“主题单元划分法“代替了以前的”文体划分法”,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革;

二是在阅读之外,还加入了口语表达、文体写作和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多种形式相互配合,共同突出单元主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

《送考》这篇文章选自教材的第二册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 它有三个特点

1、丰子恺能写能画能作曲,亦师亦友亦僧侣,作者独具魅力,文章风格突出 2、记叙手法写人,抒情、议论说理,多种手法并用。

3、浅读课文,只能感受到作者对考试制度的批判;再读课文,会认识到是对孩子的同情;深读课文,才能悟出是作者对每个人最终都要告别童真走向世俗的无奈。

教学对象: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

1、学习十年的语文,所掌握的记叙文的知识最为丰富,

2、但是在写记叙文时总感觉缺少素材,文章或平淡无味或缺少深度。 3、并且学生正处于“花季”与“雨季”的连接点,从少年向青年转变,还保留一些童心,但已渐行渐远。 (所以我有如下设想)

1

教学设想:

1、本课原来是自读课文,但是结合本单元“生活的滋味“单元主题,《我的母亲》重在研究“怎样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母亲”,《多年父子成兄弟》重在讨论“怎样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两代人的关系”,本文则重在研究“怎样对待我们的童心”。母爱、父爱、童真三者俱备,所以安排两课时。 2、让指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明确结构。

3、学生读懂“牵牛花”,了解“孩子们”,讨论“童心都去哪儿了”,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由此我们制定了本次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1. 知识:了解丰子恺及其“童心论” 2、能力:

A、学习记叙、抒情、议论三者融合的写作方法 B、学会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主题

3.情感:找回童心,做一个真实、自然、勇敢、善良的人 (要想达到以上目标,需要解决以下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重要段落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重点2——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到童心的珍贵 难点在于:

通过分析“牵牛花”与“孩子们”的关系,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 (为了解决重点与难点,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有三种: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 讨论分析法:分析“物”与“人” ,讨论“童心”与“成长” ,理解主旨 分组学习法:分组研究四种情感,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环节:

1、情境导入,唤醒情感2、漫画欣赏,了解作者3、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2

4、分组研讨,解决重点5、分析主旨 突破难点6、拓展深化,找回童心 7、作业巩固,关注生活

一、情境导入,唤醒情感(5分钟)

首先请学生观看“送考”图片并思考:你觉得家长当时应该是怎样的心情? (13级同学对去年的中考还记忆犹新,可以迅速调动他们的情感;大部分同学都有家长送考,学生有话可说;而课文的重点就在于丰子恺对送考的态度与情感。)

学生讨论得出:家长的心情主要是:紧张,激动,期待

●继续提问:同样作为送考的家长及老师,丰子恺的心情与上面的家长一样吗?

(答案是,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进入第二个环节——了解作者 请同学欣赏几幅漫画。

●他的漫画给你怎样的印象?(3分钟)

(学生容易概括出:大都以儿童为主题,而且视角很独特,并且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批判。)

展示作者资料,用巴金的话总结作者:“(他是)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他有)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巴金)

——这不仅是丰子恺绘画作品的特点,也是他的散文作品的特点—— 进入第三个环节——整体感知

●请学生划分层次,再次通览全文,思考作者送考时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能从第三节中找到答案,他不像其他家长“紧张,激动”和“期待”,

3

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去送考,并且颇有“闲情”逸致。)

●为什么会这样?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作者对文章描写的重点即“牵牛花”和“孩子们”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第三节可以找到对牵牛花的态度,即“讨嫌”,也就是觉得它“可恶”,要求学生用同样的表达方式概括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倾向。学生很快得出:作者觉得他们“可爱”、“可怜”又“可悲”) ——接下来进入第四个环节——分组研讨教学重点 然后班级分成四组,分别研讨这四种感情。

第一组——“可恶”的“牵牛花”(10分钟)

这一组主要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作者为什么去送考?是出于对孩子前途的担心吗?

二、作者对牵牛花是怎样的感情倾向?作者以前为什么喜欢牵牛花?为什么现在不喜欢了?

三、作者为什么宁愿送孩子考试也不陪牵牛花?作者送考的目的达到了吗? ●结果怎样?

(总结明确:作者通过议论的方式表达了对牵牛花“盲目地爬高”的厌恶,并由“牵牛花”过渡到“孩子们”)

(接下来分析“孩子们”,每一组首先寻找体现孩子们这一特点的段落和文字,然后分析怎样体现这一特点)

第二组——“可爱”的“孩子们”(29分钟)

●从哪些地方可以感觉到作者笔下孩子们的可爱?

4

(1)、路上考老师,“嘲笑”老师(2)、考试完后,心口不一,准备不取(3)、等先生心急如焚,诅咒老师

●讨论:为什么些情节能体现孩子们的“可爱”?

(以第一处为例,讨论后学生明确,只有小孩子才敢提问题来为难大人、老师或家长,并且在大人回答不出时,才敢嘲笑他们,但这种笑话却没有恶意,只是孩子们真情流露,所以作者“虽羞,但并不成怒”。说明孩子们只是把作者当成自己的朋友或同学,无拘无束,体现孩子们“调皮可爱”的特点)

总结,以上内容主要通过“记叙”(幻灯)的方式描写孩子们的“真实性情的流露”,(幻灯)表现他们的可爱。

第三组——“可怜”的“孩子们”

(1)、“愁容满面进考场,像被押赴刑场” (2)、“全体肃静,听候发落。”

(3)、“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

(学生朗读后分析得出:通过“记叙”(幻灯)的方式描写考试如“审判(幻灯)、考生如囚犯”的场景,学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非常可怜。)

第四组——可悲的孩子们(10分钟)

(1)、“埋头只看圣贤书,两眼不看窗外事” (2)、“水平不够,也要碰碰运气,以爬得更高” (3)、“仿佛考进名校,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

(学生朗读后讨论总结:通过抒情议论(幻灯)的方式,批评了以考试升学为人生唯一的理想与目标的倾向,不关心生活,失去了纯真(幻灯),觉得这种人生势利功利,非常可悲。)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