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校非专业体育运动队建设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普通高校非专业体育运动队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司朝明

来源:《新校园(下)》2016年第07期

摘 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除加强师资力量、增加教学投入、加大场馆建设外,对普通非体育院校非专业运动队的建设也格外重视。本文将从阐述普通高校非专业体育运动队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当代普通高校设立运动队的有益之处,同时提出提升运动队建设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非专业;体育运动队;必要性

普通高校设立非专业体育运动队似乎成为每个学校固有的一种团队模式,这是相较于一般教学而言的一种独特的培养模式。这些运动队利用课余时间接受学校专业教师的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各类赛事和交流活动,展现学校面貌,为学校争得荣誉。 一、普通高校非专业体育运动队的重要性

1.提升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应仅停留在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应关注身体素质优秀、心理健康成熟和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的培养。在校体育教师通过对较高水平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制定相应训练计划,以此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2.展现学校精神面貌和人文风采。以学校名义组建的运动队,代表的是一个学校的整体面貌。通过比赛和各类交流活动,从细微之处展现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和人文风采。各类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由于学科方向不同,很少与综合类院校接触。通过参加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让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互相交流。同时也可在其中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可贵品质。体育的魅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团队合作,共同拼搏。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能力的培养不是靠说教或理论灌输,而是通过生活与学习中的感悟逐渐获得的。通过组建运动队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通过比赛坚定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4.丰富课外生活,增强大学生体质。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增强青年人的体质素质。有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缺乏自主锻炼的观念,且锻炼目标不明确,锻炼时间短。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锻炼意识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教育上,更应该以运动队为先锋,感染身边的人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 二、提升普通院校体育运动队有效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与专业运动队相比,普通高校的业余体育运动队体制问题相对简单,领导管理的层级也没有那么严苛,大多是由在校的体育教师组成教练组,利用课余时间对队员进行训练。他们更关注于运动员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不会过分强调输赢,希望通过比赛丰富运动员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并通过不断的进步为学校争得荣誉。可行性建议如下: 1.资金投入。普通高校对体育教育项目的支出比例不高,大多用于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场馆维护以及体质检测工作。通过外借体育场馆、售卖饮用水所获得的收入可用于扶持运动队。另外,可以通过学生组织的外联机构争取赞助,获得服装、饮用水的支持,减轻学校对运动队资金支持的压力。

2.人才发掘。在普通高校可通过举办相关赛事以及通过体育教学发掘高水平运动员。通过比赛看出一个人的运动能力、水平以及比赛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便教练员对人员进行选拔和分析。而通过平时的体育教学则可以更全面地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考察和选拔。

3.赛事参与度。训练和比赛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比赛检验训练成果,提升大赛经验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是基础,通过参赛暴露训练中的不足然后再加强,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不过这其中也牵扯到资金支持的问题。每次参加比赛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包括交通住宿、饮食、服装等。

4.技术提升。这里说到的技术提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提升。非专业体育运动队的教练员主要由在校体育教师组成,他们大多是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研究生,有多年体育教学的经验,对运动员的技术和心理疏导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与普通大学生体育教学不同的是,校队运动员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的运动能力。虽然与专业运动员无法相比,但他们对技术的把握和认知也是很突出的。教练员在指导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培训,并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制定行之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计划。另一方面是运动员技术的提高。某些大学生单项运动能力非常突出,但没有走上专业运动员的道路,而是学习与体育不相关的专业。他们大多从小接受过相关运动项目的训练,或是对该项运动兴趣浓厚。虽然他们在基础、技术方面相较于普通人更优秀,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动作不规范、体能差、心理薄弱等,这都是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提升的。 参考文献:

吴润平.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研究[J].前沿,2013(6):113-11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