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 习题 参考答案讲解

第二章 抗 体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C 3 C 4 A 5 C 6 B 7 C 8 C 9 B 10 A 11 C 12 B 13 `14 `15 E A C 二.填空题。

1.(B ,抗原 ) 2.(重链,轻链,二硫键,四肽链) 3.(可变区, 超变区,恒定区) 4.(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 5.(IgM,IgE ) 6.(VL , CL ) 7.(二聚体,五聚体) 8.(IgG,SIgA,IgM) 三.名词解释题。

1.抗体: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3.单克隆抗体(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4.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抗体与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通过Ig Fc段与NK细胞和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破坏作用,简称ADCC效应。

5.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通过Ig 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的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四.判断改错题。

1.( × ) 既有益也有害 2.( √ )3. ( × )两个Fab片段和一个Fc片段 五.简答题。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答: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呈“Y”字形)。在重链近N端的1/4或1/5区域、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为V区,其余部分称为C区(其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 2.简述IgG分子的结构域组成及各结构域分别有何功能。

答:IgG分子的H链的结构域有VH、CH1、CH2、CH3,L链的结构域有VL、CL。各结构域的功能为:VH和VL是IgG与抗原结合的部位;CH和CL是Ig的遗传标志所在;IgG的CH2是与补体结合的部位;IgG的CH3可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 六.问答题。

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4)穿过胎盘:IgG可穿

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答: (1)Ig的基本结构:Ig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在重链近N端的1/4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 (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Ig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IgG、JgA、J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VH、CH1、CH2、CH3;IgM、IgE的 H 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CH4区。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VL和CL。VL与VH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与CH1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2、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部位,IgG的CH3可与某些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E的CH2和C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受体结合。

第三章 补体系统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E 2 D 3 A 4 E 5 A 6 A 7 A 8 E 9 0 C D 11 A 12 A 13 A 114 E `15 D `二.填空题。

1.(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2.(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 3.(肝细胞,巨噬细胞) 4.(形成MAC) 5.(免疫复合物) 6.(C1q,C1r,C1s ) 7.(C1,C3) 8.( C1q ) 9.(C4b2b,C4b2b3b,C3bBb,C3bnBb) 10.( MBL ) 三.名词解释题。

1.补体: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2.补体经典途径: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3.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 ~ C9组成。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四.判断改错题。

1.( √ ) 2.( × )C3最高 3.( × )补体有两面性 五.简答题。

1.简述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AC)的组成及其靶细胞溶解的效应机制。

答:MAC由C5b-8复合物与12-15个C9分子组成(C5b-9),其溶解靶细胞的效应机制是:MAC在靶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的跨膜通道,小分子可自由透过细胞膜,而大分子不易逸出,导致渗透压降低,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2.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答:(1)概念: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2)补体系统由30多种成分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a.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b.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等。c.补体受体:包括CR1~CR5、C3aR、C4aR、CaR等。 六.问答题。

1.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区别点 激活物 参与成分 C3转化酶

经典途径 IgG1-3或IgM与Ag复

合物 C1-C9 C4b2b

旁路途径 脂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和IgG4 C3,C5-C9,B、P、D

C3bBb

MBL途径 MBL C2-C9 C4b2b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