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历史及人物点滴
河南大学一带在清代曾经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王朝最后两次的科举考试就放在这里举行。
1912年,在袁世凯的协助下,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河南贡院原址成立,与当时国内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三足鼎立。从1912年到1922年,自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到改为中州大学的10多年间,从该校毕业赴欧美留学有二百多人。
1923年,河南督军冯玉祥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拨出专款在预校的基础上建立中州大学,设文、理两科。1927年6月中州大学合并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和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之后改称“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同年7月又改称“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河南中山大学)。1930年8月又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30年至1937年,是河南大学迅速发展时期,一批新的建筑在河大兴建,可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耗资二十万大洋,屋架是从德国进口,斋楼、六号楼、七号楼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1942年3月,国民政府将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校名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王广庆与河南大学
王广庆(1889-1975),字宏先,河南省新安县磁涧镇掌礼村人,早年游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中他投革命军东路都督张钫帐下任秘书长。此后,王广庆相继担任开封县长和临颍县长。历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国立河南大学校长等职。1975年2月24日,86岁高龄的王广庆在台北逝世。
1937年“七七”事变后,河南大学于1937年底迁至豫南鸡公山、镇平一带。1938年10月,王广庆接任河南大学校长,这是他第二次任此职,第一次任职从1925年7月起。1939年5月,王广庆率河南大学师生北越伏牛山抵达嵩县。河大医学院住在嵩县县城,文、理、农三学院及校本部住在栾川西部山区潭头镇。
潭头地处豫西山区的一个盆地里,北靠熊耳山,南绕伊河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是战乱中的世外桃源。
由于王广庆与时任河南省主席程潜和政界名流张伯英的密切关系,每年24万元的办学经费尚能保证,教学和科研活动也能勉强维持。
河南大学在潭头期间,在这里先后兴办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伟志小学等中小学,王广庆兼任七七中学校长。
1944年春,日军占领洛阳,5月10日占领嵩县,全校师生于12日晨全部离开潭头,赴大清沟、重渡沟隐蔽。5月15日,日军突至潭头,未撤离的部分师生被杀被抓。逃离潭头的师生,在1个多月后撤至荆紫关,4个月后才初步安定下来。1944年10月,王广庆任辞职,由张仲鲁接任校长。1950年初,王广庆由香港去台湾,妻子儿女均留在大陆。
王广庆善小学、精训诂、嗜金石、擅书法,尤长音韵。国民初年,河洛一带出土大量文物,但常落入古玩商手中而流失国外,此后遇有新出土的汉晋隋唐人墓志,总尽力访记存录,以确保史实。1924年,洛阳城南出土正始三体石经,他谆嘱石主勿售外人,以保国粹,并精拓数本,送给章太炎、于右任研究,自己作《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他与张钫一起,创办千唐志斋。他还撰有《河洛方言》、《洛阳近年石刻出土记》、《语文发微》、《复音词声义阐微》等著作。
国立河南大学的\南迁北归\
1
1948年6月,位于开封城中的国立河南大学面临战火威胁。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河南大学迁往苏州,校长姚从吾奉命带领学校南迁。河南大学校务会议所有成员,校长、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文法理工农医六院院长,十六个系主任,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随校南迁。个别师生如嵇文甫、王毅斋、赵俪生和李俊甫等人为避开战火,自动辞职,离开河南大学。
1948年10月10日,河南大学在苏州正式开学复课,聘请钱穆、顾颉刚和郭绍虞等一级教授到校任教,邀请图书学家蒋复综、教育家汪懋祖、哲学家冯友兰、生物学家秉农山、文学家李健吾、豫籍元老张伯英先生等著名学者前来讲学。
1948年12月,姚从吾校长当时患高血压和心脏衰弱病,辞去校长职务(1949年1月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教育部任命河南大学教务长郝象吾代理校长、和医学院院长张静吾、文史系主任马非百组成三人小组,主持校务。
1949年2月,河南大学学生自治会进行换届选举。3月初,学生自治会、教授会、讲师助教会、职员会、校友会等各方力量经过协商和师生选举,产生新的校务委员会。委员会由法学院院长方镇中、工学院院长郭暄、职员会会长杨震华、农学院院长王鸣岐、理学院院长孙润晨、水利系主任严凯,和四名学生代表组成。
方镇中,1902年出生,河南唐河人,法政学者、教育家。1923年入北京国立政法大学读书。1926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归国后,先后任香港《工商日报》总编辑、安徽大学教授。1935年赴日本留学。1936年春,方镇中归国。1938年1月出任中央军官学校教官。1939年3月后,任西安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后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委员会战时工作训练团,简称“中央战干团”,蒋介石为团长,胡宗南为副团长)上校政治教官,历任教官、主任教官、政治部副总教官等职。抗战胜利后,他弃武从文,弃政从学,辞谢第一战区司令胡宗南的挽留和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的任命,经赵冠五介绍、由教育部次长田培林推荐,1946年冬到河南大学任教授。1947年暑假,任河南大学法学院政治系主任。1948年9月上旬,方镇中随校南迁苏州,不久,出任法学院代理院长。
1949年2月,国民政府迁往广州。教育部下令河南大学迁往广州,再迁往台湾。河南大学大部分师生不愿意随国民政府南迁,只有部分师生随国民政府去了广州和台湾。河大师生随后推选教务长郝象吾、前医学院院长张静吾和秘书长马非百三人负责全校事务,已在广州安顿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动员三人小组将河大从苏州迁到广州,但三人拒绝了教育部的邀请。3月,教育部将2月份和3月份两个月的经费按75倍的标准汇拨至河大。4月29日,河南大学被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接管。1949年5月,600余名学生按期毕业,到6月底,河南大学先后为1700余学生办理离校从军手续,在校学生有800余人。
6月,河大校务维持委员会接到河南临时人民政府的电报,河南省政府派郭海长到苏州迎接河南大学返回开封校园,后派开封市教育局副局长到苏州迎接河大返回开封。7月3日,河南大学校务委员方镇中、郭暄和杨震华,以及学生会主席刘士燮,携带河南大学十六个系的1200多名师生员工和2000多名家眷,从苏州起程,于7月9日顺利回到开封。
1949年8月某些校领导作梗,国立河南大学停办。
1950年3月由原中原大学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400人于1949年6月组建的河南人民革命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院系调整时,河南大学遭到拆分,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前身,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行
2
政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与河南财经学院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信阳分院独立设置为信阳师范学院(正拟升格为中南师范大学)。1953年8月6日,理科迁新乡设置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今河南师范大学),水利、财经、化工、植物病虫害、畜牧兽医、教育学、生物等院系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工业大学(现已并入郑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一院。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二院分别独立为开封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1979年,学校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增设教育系。1984年5月,恢复为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在台校友
河南大学有300余师生迁到台湾,在推动宝岛的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作用。
董作宾:创立甲骨断代学
1936年,在董作宾带领下,河大校友石璋如、尹达(原名刘曜)等十余人对殷墟进行第13次发掘,这次共挖了127个洞。
石璋如负责监工,尹达负责考古的情况记录。在最后一天收工的时候,石璋如到工地去巡视检查挖掘情况,在第127个洞边,看到有一个大泥块,就用脚去踹。没成想,这一脚竟踹出一个惊天发现。泥块下面是一个洞,在洞里发现了大量埋藏的甲骨,经统计,一共有17295片。这是到目前为止一次性发掘出甲骨最多的考古活动,这个洞也就是甲骨考古史上有名的“127洞”。
在南京历史语言研究所里,董作宾等人花了3个月的时间,把甲骨清理完。1948年底,董作宾随文物迁往台湾,任台湾大学中国古文和历史教授。
董作宾创立了甲骨断代学,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将盘庚迁殷至纣王灭亡这273年间的殷墟甲骨文,用十项标准分为五个不同时期,10余万片甲骨划归五个不同时期,隶属八世十二王的名下。
石璋如:时刻关注着殷墟
作为董作宾的学生,1932年毕业于河大文学院文史系的石璋如也随历史语言研究所一起迁到台湾,在台大考古人类学系讲授田野考古。2004年,年过百岁的石璋如老人去世。
管守严:育出凤梨新品种
管守严是河南大学1946届农学院毕业生。抗战胜利后,和同学一起接受学校推荐,到台湾参加战后重建工作,在台凤公司分厂凤山厂任技术人员,编写了《凤梨标准工作法》作为教材,培育出凤梨新品种。1963年,管守严负责建设了台凤新厂。
河南大学在台湾的校友中,有两度出任联合国粮农顾问,对台湾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赵连芳;创办屏东农专森林系,确立森林学基础的黄希周;建水库,修公路,对台湾水利和交通发展功不可没的邓祥云;园林艺术专家邓定华,洋菇种植专家胡克仁,水稻种植专家李五超,凤梨种植专家李多蠧,金门高粱酒的开发者赵子清等等……,对台湾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河南大学在台湾的校友中,从事教育的有近百人。河南大学原校长张鸿烈、李敬斋、查良钊、邓萃英、刘季洪、王广庆、田培林、姚从吾等,为台湾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阎振兴是美国俄亥俄大学工学博士,1947年起任河南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到台湾后,先后任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教育厅长”、成功大学校长、“教育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