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汉绣的创新暨游针绣法
作者:黄红英
来源:《大观》2016年第08期
汉绣是流传于大武汉地区及洪湖一带的地域性工艺绣种,起源于古老的楚绣。作为一个地方绣种,汉绣曾经有过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过去。据《湖北民俗志》载,汉绣可考历史已有2300余年,其中1982年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发掘出土的大批战国时期刺绣品,证明当时楚地已存在成熟的刺绣业。相传东汉建安15年正月,刘备迎娶孙夫人返荆州岐山,诸葛亮令人“挂锦在山,结绣如林”为之庆贺。自秦汉以降,荆楚汉绣历隋、唐、宋、明数朝而不衰,至清末年间,乃至鼎盛,忝列十大名绣之一。
然而,辉煌的过去未能挽留住汉绣进入20世纪以来日渐式微的步伐,楚风汉绣已然成为太遥远的记忆,成为每一个现代楚人心中永远的痛。近年来,随着汉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朵荆楚艺林的瑰宝重现生机,一批汉绣大师、汉绣老艺人、研究者、从业者、有识之士为之呼号奔走,默默耕耘。如何拯救、传承、发展汉绣这一优秀的地方工艺,再次成为业内外人士争论、探讨的话题。
自2009年开始,本文作者及其所带领的汉绣精英团队在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汉绣专家杨小婷老师的指导下,对汉绣失传已久的独特针法——游针绣法,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本文拟结合笔者自身近年来的汉绣实践活动,就汉绣针法技艺的传承、发掘、探索、创新谈些粗浅认识。 一、汉绣的艺术特征
纵观当今中国刺绣现状,所谓“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以及曾经名噪一时的顾绣、汴绣、闽绣、鲁绣、甑绣……等等,早已风格雷同、千绣一面、名存实亡,其中唯有苏绣一家独大,其它绣种则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工艺、技法特色,同时也失去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和艺术价值。
艺术的生命特征取决于它所处的艺术土壤、文化基因、人文环境。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地方绣种,其艺术特征即是其地域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文化特征、审美特征、工艺技术特征、图案符号特征等。比如苏绣,千百年来无论在用材、针法、构图、设色方面如何演变,始终不变的是它的精致、细腻、矜持与文人情调,始终透着吴语侬侬的江南情趣,试看东晋二王书法、唐宋江南诗词、明四家山水画、明清苏制红木家具、西泠印社篆刻,莫不如是。艺术风尚的背后是深藏于骨子里的文化记忆,正是吴越文化的精致,孕育出苏绣的精致,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决定了吴越艺术得之于精、而失之于俗,注重细节而创造性不足,风流甜腻而匠气十足,缺乏高古、苍劲、雄浑、大气的艺术格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汉绣的起源和发展史可以看出,它深深地根植于楚文化这片沃土。在古代中国的早期文化脉络序列中,楚文化作为南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质而有别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正如《吕氏春秋》所说“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楚人崇火尚凤、亲鬼好巫、自由浪漫、神秘诡异、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特征,与楚人原始图腾、宗教、巫术、祭祀、礼乐密不可分,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现实观照形成鲜明对比。楚文化的显性特征深植于各类楚地文化分支之中,如楚国漆器、木器及青铜器,楚国织物、刺绣及工艺品,楚国郢都的宫殿及台榭建筑,楚国帛画、壁画及《离骚》、《九歌》,屈子行吟、庄周飞天,楚国编钟、琴弦及轻歌曼舞,楚国祭祀膜拜仪式、乡俚民俗等,而所有这些,恰是古代楚绣及现代汉绣的生命源泉。
不同于追求精致细腻的苏绣,汉绣的至高美学意境是“花无正果,热闹为先”。其实,这种“法无定法、立在其中”的美学原则也正暗合所有民族性艺术门类的发展规律,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中国画、中国书法等所梦寐以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换言之,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追求,演绎出汉绣的造型古朴瑰丽、构图大胆夸张、色彩浪漫浓艳、针法粗犷古朴、自由奔放、华丽多彩、金碧辉煌的突出特点,它并不追求纤毫逼真的外在形似,而更注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浓厚的装饰效果。
如果说,苏绣是一幅唐寅的工笔仕女图,那么,汉绣就是一幅徐青藤的泼墨枯荷;如果说,苏绣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那么,汉绣就是颜鲁公的《祭侄文稿》;如果说,苏绣是米开朗基诺的《大卫》,那么,汉绣就是罗丹的《巴尔扎克》。貌似蓬头垢面、大刀阔斧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更深刻的大美。
可以说,汉绣最为动人的精神品质就是追求独立,它既不孤芳自赏,也不妖冶媚俗,它只是执着地固守自己的简洁、明了、鲜艳、粗犷的风格,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汉绣唯有坚守自己的独特艺术品质,方能在变幻纷繁的绣林中有一席之地,否则,将难免成为苏绣之滥斛。 二、汉绣的针法特点
刺绣艺术可以说是针尖上的舞蹈,无论是尺幅小品,还是长卷巨制,无不出自绣娘手中的一针一线。小小绣花针,便是刺绣艺术的口舌,丝丝绣花线,便是刺绣艺术的语言。汉绣的艺术特征正是通过其独特的黹绣针法来呈现的,针法对于绣品的高下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经数代刺绣艺人的辛勤耕耘和总结,汉绣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针法,既包括常用的基本针法如平针、抢针、套针、掺针、辫子针、缉针、滚针、钉线针、打籽针,也包括独具特色的齐平针、齐针、网针、垫绣、游针绣。针法运用上主要有铺、压、织、锁、扣、盘、套等技艺。
技术服务于艺术,在刺绣过程中,艺术和技术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绣种之间只有针法运用的侧重差别,并没有针法技艺的高下之分。然而,必须看到,汉绣由于长期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数十年来,所谓从业人员,仅靠寥寥数位老艺人和同样屈指可数的民间爱好者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矢志坚守。汉绣针法的传承挖掘、针法技艺的整理创新早已青黄不接、难以为继,许多优秀的针法和技艺资料已然濒临失传,或者只存在于老一辈汉绣大师口口相传的记忆中。有些在汉绣历史上重要的针法技艺,已如同史传秘宗瓷一样,只闻其名,未知其详了,比如:游针绣。 挖掘、整理、创新汉绣针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今天传承汉绣的当务之急。 三、关于游针绣
游针绣,是传统汉绣的重要针法之一。
据老一代汉绣大师们回忆,游针绣“如同鱼儿在水中游、如同鸟儿在天上飞”一样自由灵动,它属于汉绣之中的上乘针法,主要用于绣制高端作品。只有掌握了纯熟基础针法技艺的绣娘,才有能力学习灵活运用此类针法。
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小婷老师自2003年起,多年来一直向前辈汉绣大师、老艺人虚心请教,并从其它绣种中汲取有益经验,经过自己数年潜心研究、尝试,最终于2007年前后发掘、整理出游针绣法,使这一失传已久的汉绣针法瑰宝得以重现天日。目前,杨小婷老师已和她的弟子们用游针绣法创作出系列汉绣作品赴全国各地参展交流,获得赞同和好评,如《星空》系列、《金丝猴》系列、《人物肖像》系列等获奖作品。
据杨小婷老师总结,“游针”是指随着绣品所表现物象的顺势转折,以交叉套针弯转叠色,并顺序相互连贯的一种针法。游针绣法是一种根据作品的需要自由发挥的针法,适于绣制山水画、人物肖像等各种油画、水墨画作品,其色彩斑斓多姿,富有光感、色感、动感,表现力强。绣制游针绣作品,按以下步骤进行: 1.选好绣稿,配线,底料上绷;
2.用衣纹笔或铅笔将绣稿勾模到底料上,依照原画纹路、形状、笔触描绘清楚; 3.铺底。用整线将所绣作品的轮廓顺着物象的结构自由勾画出来,阵脚不要太整齐,便于后面的掺色;找出画面物象的前后层次和块面,认准画面的基本色调和大色块,用整线细细地铺上一层底,铺底要顺着所表现物体的纹理盘旋运针,针脚根据画面的需要长短参差,线条交叉根据物象的结构和质感自由运针,没有固定的方向性,丝线光泽不考虑光源角度的变化; 4.铺色。对照绣稿,较详细地将画面上的各个物象轮廓用比铺底略细的线再次细致勾出,将各物体的明暗、三大面以及物象之间的联系表现清楚,一般后面的物象先绣,前面的物象压在后面的物象上,远处的先绣,近处的物象压在远处的物象上,绣制时每针和下一层的针交叉,但不宜出现垂直交叉和网纹交叉线条。铺色应稀疏运针,每一层的线比上一层的线略细一些,不可一次加密,每一层都不和已经做好的前几层中任何一层重叠,通过绣线在一次又一次的加色中,层层掺合直到将绣底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