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让座”材料作文讲评
一、 议论文的题目——明确表达观点,不要泛泛,不要模棱两可 没有观点的题目:《高傲自大的女儿》,《道德绑架》《让座风云》《权利与道德,舍取其谁》《动车上的让座》《情分与本分》《道德与现实》 剑走偏锋的题目:《好态度才会同情》《把孝心放在实处》《清理让座乱象,把根留住》 表达欠妥的题目:《当代中国流行道德绑架?》《凭什么让我让?》《宣扬道德时,勿道德绑架》《不让座是一种权利》 优秀的题目:《莫用道德束缚权利》(邓沛坤)《拒绝道德绑架》(刘佩佩)《莫让道德阻碍自由权利》(胡少东)《不要让道德绑架成为理所当然》(梁振洋)《道德去哪儿了》(邹群) 二、 对材料或事件的引用——不要太多,不要直接引用,要综述 1材料引用过多,很啰嗦,没有在第一段迅速表明自己的观点 例:“近日,一位八旬老人李某做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票。半程过后,刚上车的女大学生上车,希望老人能给她应有的座位,而老人的女儿却要求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随后,一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位。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便觉得委屈,“坐自己的座位有错吗?”老人的女儿希望带病的女儿有座位坐,无疑是自己的孝心,但她这样做同时触犯了女大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宽容,让道德绑架成为不可能》
修改:材料中老人的女儿带母亲看病,当自己没有座位的时候,又想让有票的女大学生帮助自己,我认为应该用将心比心的求助态度,才能达此目的。否则,一旦求助不成就恶言恶语,这反而会走向令人反感的一端,最终以道德绑架被谴责,实在都是对人不懂得尊重惹的祸。 三、议论文结构的逻辑性
议论文文章的思路要有逻辑性,并且用段首句显示出论证的逻辑思路;一段一个意思,层层深入。
1错误例子:《莫用道德束缚权利》
第1段:这件事情中我认为女大学生做法没错。
第2段:以法为主,以德为辅。……道德是很重要,但不代表就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去承担多余的义务。
第3段:道德在心田,而不来绑架他人。老人女儿将道德强加给女大学生……动车与公交车不同……应该求助他人
第4段:莫用道德的牢笼来规范我们的权利。 2站在女大学生一方立论的逻辑思路举例 《莫用道德绑架阻碍权利》 第1段:综述材料,提出观点
第2段:现代人越来越多具有权利意识。女大学生持票不让座,是权利意识的彰显,90%的网友支持女大学生的行为,更是现代权利意识的集体表达。
第3段:但是还仍有不少人无视他人权利,喜欢用公德心、文明素养一类的大帽子压人,仿佛如此自己就站在评判的至高点上,眼睛里根本没有“权利”二字。老人的女儿……
第4段:喜欢用道德绑架他人,究其原因可能还是眼中无人,对他人缺乏起码的尊重。材料中老人的女儿,眼中只有自己的困难,自己的需求,而没有看到他人应有的权利,求助失败就恼羞成怒,完全没看到她对女大学生的尊重与理解。(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第5段:现代人权利意识苏醒的速度超过有些人的想象,网络上每个引起无限关注的事件莫不因为此。(举例:人大硕士雷洋之死)理论论据:如果你对眼前的事漠视,下一个遭殃的就是你。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6段:(回到材料,回到观点)奉劝老人女儿之流的中国大妈及各类怀揣老思想、旧观念
1
的人们,应抬眼看看周围的世界,让自己的认知来一次升级换代,莫再用道德绑架阻碍权利。 3站在老人女儿一方的论证思路举例 《让座一下又何妨》
第1段:综述材料,提出观点
第2段:网友们一边倒支持女大学生,并不代表女大学生就对了,大家只是从女大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对权利的渴望。
第3段:在群情汹汹和女大学生委屈控诉的同时,我们要问一句:为什么材料中的中年男子要让座?难道他的学历太低,意识太落后,还没有权利意识?
第4段: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古今中外,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其实没变,那就是相互关爱、携手未来。
第5段:我们的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动车上一张一个半小时的权利如此斤斤计较,而对生活中社会上更多权利的丧失视而不见。 第6段:(回到材料,回到观点)让座一下又何妨! 五典型例文推介
《道德去哪儿了》
我是不太赞同女大学生的做法的。抛开一切不说,满头白发的80岁老人如果是自己的母亲,我想每个人都会鸣不平吧!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所以老人是该要被保护的。材料中女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她应该要比某些人更要了解其中道理,即使对方态度不好,可是她又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让座了,对方还会对你态度不好吗?还剩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课时对一个生着病的高龄老人来说,成熟的就不只是路程了。所以,我很想问一句:我们的道德去哪儿了呢?
尊老爱幼乃人之常情。很多人都会把公交车让座与动车让座进行比较,又细数两件事的不可比性,例如:公交车是公益的,公交车车程短等等。前段时间也曝出因让座这个问题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可是我想说的是:我认为公交车让座和动车让座的本质是一样,也有其他很多原因来反驳,但是我认为这恰恰是道德的体现。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动车上你一看到弱势群体便急忙让座,而且一般像材料中这位八旬老人这样的人,家里人一般会买全程的坐票。为什么这位老人没有坐票呢?这难道算不上是一种突发状况吗?想想这么老的老人,还负着病,女大学生,你是不是该主动向老人提供帮助呢?老师从小教到大的知识,我想你可能记不全,而尊老爱幼,这是道德,是你自己的道德品质,是你该坚守的,你该对自己负责。
让座不是一种事件,而是一类事件。通过这类事件我们可以寻找国人的发展足迹。这类事件主要是因为道德的丧失或缺陷,而这类事件却在我国频频成为热点,例如前几年的“地沟油”产品,近几年的“中国式过马路”,还有近期的”“盲人行道大量缺失”。盲人,代表着弱势群体,他们生活不便,政府给他们提供自己的“行道”。我观察过盲道,是一种黄色方块突起,但是到今天,我都很少见到过有一条完整的盲道,也没有看到有哪些人特意避盲道而走,大部分行人走行人道都是随心而走,有的人甚至择盲道而走。也许跟让座相比,正常人走盲道更能体现出道德的丧失,而文中女大学生其实很大程度是属于这类人的。
当今时代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更是成为了一方强国,可是与人们道德发展不太成正比。大多人坚守着女大学生的“一人一票制”,课时道德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吗?我想是不能的。道德去哪儿了呢?它哪里也没去,只是你将它遗忘了。
丁丁点评:观点大气,心中无小利益、有大格局;论证铿锵有力,视野较宽,很能说服人;全文行云流水,说理有逻辑性。
2
动车上拒让座,何错之有?
5月3日,在从达州到成都东的D5185次动车上,一女子带年迈母亲去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提出挤一挤,被拒。后来,一名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了自己的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委屈地哭了,反问“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了舆论关注,可见,这件小事也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关于到底要不要让座这个事,讨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之前人们只是倡议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那动车上呢?
在老人女儿的眼里,年轻人就该给老年人让座。但问题是老人的女儿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造成老人站着的并不是人家女大学生,而恰恰是他们自己。老人身体不好,还要长途奔波去成都看病,作为子女就应该提前未雨绸缪,替老人打点好一切。节日期间人流多买不到直达票,那缓一两天出行行吗?老人体力不支,找列车长商量一下去餐车、休息室坐坐行吗?实在不行,提前预备个小马扎总可以吧?规避自身的问题,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女大学生身上,挥起道德的大棒批评年轻人,不妥。
站在女大学生的角度,人家何错之有?现代契约社会,小小的火车票就是一纸合同,这张合同上清晰地写明了乘车时间、往返区间以及座号。女大学生手握“合同”上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天经地义。事实上,动车与公共汽车不同,动车车票对应的是更为清晰的座号,动车上到底该不该让座,套用甄嬛娘娘一句台词,“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而老人子女的说法,显然是在用道德去绑架人家的私德。
老人们的子女,或者说很多总是要求别人道德高尚的人,显然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要求他人。与法律是为全社会立规矩不同,道德管辖的领域属于自己内心。无论是孔子的“一日三省吾身”,还是王阳明的“内圣外王”,强调的都是道德自律。说实话,用完美近乎神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讲道德,最容易收获失望的情绪与伪君子。 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现代社会,我们还是多讲契约精神,少用道德去要求别人。如果非要讲道德,那不妨多用道德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去忙着给别人立规矩。
动车上拒让座 自己没照顾好老人还有勇气苛责别人?——杨菲菲
近日,女大学生在动车上拒让座一事受到广泛争议。拒绝后被指责是谁的错?女学生购买的是坐票,拿着自己的火车票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是天经地义。看到老人如果想让座那是品德高尚,如果不让坐也是天经地义,不该受到任何人的指责。这件事中做错的是老人的女儿。 拒绝让座真的错了?不是的!女学生购买的是坐票,拿着自己的火车票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是天经地义。看到老人如果想让座那是品德高尚,如果不让坐也是天经地义,不该受到任何人的指责。
其实这件事情中老人的女儿错误最多。首先,明知道自己的老人身体不适且需要出远门就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购买好坐票甚至卧铺票,不能随心购买无座票后再指望车上的人让座,这无异于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他人。
其次,就算真的只能买无座票也应该及时与乘务员联系,让其帮忙安排去空座休息或去餐厅就坐,不能直接将坐着的人进行道德绑架,站着总是比坐着累,更何况在旅途中。人之初,性本善,但善心不能通过道德绑架体现出来,更不能被利用。
最后,如果实在找不到空座需要好心人让座也应该提出一定补偿,而不应该空口就要个座位,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对方不会接受补偿,但作为要给对方带来不适和妨碍的主导者,难道不应该体现自己的诚意和愧疚吗? 在最后这位女学生没有让座,还被老人的女儿指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