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0507,0804简答) 1.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2. 加入群体的难度:加入一个群体越困难,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 3. 群体规模: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小。
4. 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女性的凝聚力量高于男性。 5. 外部威胁:如果群体受到外部攻击,凝聚力就会增强。
6. 以前的成功经验:如果群体一贯有成功的表现,它就容易建立起群体合作精神来吸引群体成员。(F)
二、 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1. 一般来说,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有效,但凝聚力与群体效率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不
能简单地说凝聚力高就好。首先,凝聚力高既是高生产率的起因,又是其结果。其次,才者的关系受群体绩效规范的影响。
2.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是相互影响的。群体成员间的友好关系有助于降低紧张情绪,提供一个顺利
实现群体目标的良好环境。
3. 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认识到,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群体的的凝聚力
越强,群体成员就越容易追随其目标。
(1) 如果群体绩效规范比较高,那么凝聚力高的群体就比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高。 (2) 但如果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很高,绩效规范却很低,群体生产率通常也低。 (3) 群体生产率比较高,不过比不上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高的群体。 (4) 如果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低,群体生产率肯定低于一般水平。
三、 关于凝聚力的评价 1. 问卷调查法 2. 数量分析法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一节 协同效应
一、 群体促进效应
1. 群体促进效应(0804名词):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参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现象。即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2. 结论:群体的工作效果比个体单独工作的效果的总和要好。
二、 社会惰化效应
导致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0404简答) 产生群体惰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克服?(0407论述) 1. 社会惰化(0504名词):是指一种倾向,即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更努力。 2. 社会惰化效应产生的原因如下:
(1) 一方面,当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时,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以此来
寻求一种公平和心理的平衡;
(2) 另一方面,是由于群体责任的扩散。因为群体活动的结果不能归结为具体某个人的作用,个人投
入与群体产出之间的关系就很模糊,于是,个人就会降低群体的努力。 克服:管理人员应提供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手段。(F)
三、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第二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一、 社会压力与从众
群体压力:群体总是或多或少对个体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使个体感到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就是群体压力。
二、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简述从众行为的概念及影响从众行为的主观因素(0904简答) 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即从众行为。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 (一) 个人因素(主观)
1. 智力因素(智力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
2. 情绪的稳定性(情绪高涨和低落时从众行为明显) 3. 自信心(自信心差从众行为明显)
4. 个性特点(服从性强和受暗示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5.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的人容易从众)(F)
(二) 环境因素:群体的气氛、群体的竞争性、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目标、群体的规模。
第三节 群体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出是也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一、 沟通的过程(沟通模型包括七部分) (1) 沟通信息源 (2) 编码
(3) 信息: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