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

精心整理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

(掌握程度:A需要了解,B需要理解、会分析和应用) 第一章绪言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A、不用背,但要了解) 1)、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对信息的三种典型的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3)本节同时要求能够从给定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中抽取必要的信息。 2、信息的主要特征(B、给出问题能分析出是信息的哪个特征,能区分载体和信息) 普遍性: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一方面,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另一方面,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但其内容并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共享性:是指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共享过程中,信息本身不会有损失,这与物质和能源有着本质的不同。 价值性: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因此总是有价值的,信息的价值大小因人而异。 时效性:信息不能及时利用可能会贬值或者毫无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效性。 以上特性同时要求能举例说明。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什么是信息技术(A、重点了解画线内容)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本质上说,它的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其中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2、信息技术的发展(A、了解五次革命标志,知道发展方向) 五次革命及其意义: 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最终使人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语言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大大提高了信息表达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文字的发明:用文字记载信息,增加了交流信息的手段,突破了原来时空方面的限制,延长了信息的寿命,使人类可以跨时间和地域传递、交流信息。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的信息交流迈进了一个新纪元,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又一次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是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一次革命,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第五次信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现代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第二章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的过程:需求确定?来源确定?方法确定?价值判断 (B、给出问题,能够描述获取信息的过程)

一、信息需求的确定(B、知道需求确定需要确定什么,根据实际问题绘制信息需求表)

1、信息需求的含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本、图、声音、视频等。

2、常见信息类型的作用和效果:文本提供“事实材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客观依据;文本中的观点可以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可以作为观点的有力佐证;数据可以增加准确性;图可以增强直观感受;声音和视频即生动形象,又能体现强烈的真实感。

★会设计信息需求表,参照教材第9页《信息需求表》的绘制方法。

二、信息来源的确定(A、知道信息的不同来源,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 1、信息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 纸质媒介:词典、报纸、传记、杂志等 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网站、电子百科全书、光盘,录像带等 人:专业人士、当事人、朋友等 事物:公共场所、事件现场、会议、事物等 2、信息来源的确定就是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解决的问题,从众多的信息来源中确定几个合适有效的信息来源。一般考虑下面两个问题:可用的信息资源和可靠的信息来源。 三、获取信息的方法( A、了解常用方法,知道什么是第一、二手信息,网络信息检索的两种方法,了解常用的下载方法和软件。B、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获取方法,能正确提炼关键字,能用布尔运算组合关键字,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下载方法。) 1、常见的获取信息的方法:阅读法、文献法、访谈法、视听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网络检索法和遥感遥测法。 通过亲自观察、调查、实验、测量获得是第一手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通过访谈、阅读、视听、问卷等方式获得的是第二手信息,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核实。 2、网络信息检索:目录检索和关键词查询 1)目录检索:也称分类检索,无需输入关键字,根据网站提供的主题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入,即可找到所需信息资源。如雅虎和搜狐网站的分类检索。 特点:适合在想得到某一方面比较系统的信息的时候使用。缺点是难以准确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具体信息。 2)关键词查询: 也称全文搜索,关键词是指搜索内容中具有指示性和代表性的词。关键词查询就是利用指定的关键词查询信息的方法。提供关键词查询服务的网站有google.百度等。 特点:不适合查找系统的信息,但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具体的信息。 提炼关键词注意事项: 尽量采取具有代表性或指示性的词语,否则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尽量不要选用通俗的、常见的词语做关键词,否则会使查询结果太多、太乱;尽量不要采用多义词,否则结果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提炼关键词时可以强制搜索,即在关键词上加上英文双引号或中文书名号。如查询贺岁片《手机》等。 组合关键词:将多个关键词用布尔运算符组合使用。参见教材第15页的布尔运算符表。AND或“+”或空格:表示必须同时符合所列出的关键词,范围缩小;OR或“/”:表示只需符合所列关键词中的一个,范围大;NOT或“-”:表示把含有该关键词的排除在外。 2、网络信息下载:

直接下载:复制、粘贴,另存为等可以方便保存这个网页的内容或网页中的文本、图片等内容,但不适于下载容量较大的文件或在网络线路不稳定和网速较慢的情况下下载。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利用软件下载:如网际快车(Flashget)、迅雷、网络蚂蚁,电驴、比特彗星(Bitcomet)等软件.采用多线程技术可以同时下载多个文件,并能够断点续传,下载速度和效率较高。 四、信息价值的判断(B、给出实例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准确性:指信息中涉及的事物是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否存在偏差。 客观性:指信息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带偏见。 权威性:指信息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 时效性:指该信息在某段时间或某一时期是否有效。

适用性:指信息对于问题的解决是否有用以及作用的大小。

本节同时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判断标准评价信息。 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 一、信息的加工

1、加工原因:原始信息不能满足信息表达、交流和应用的需要。(A) 2、信息加工:就是人们将获取的原始信息按照信息应用的需要,根据信息的内容和类型,对信息进行的分类整理、修改以及格式转换和存储等加工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的主要手段是利用计算机来处理。(A) 是否需要信息加工以及怎样进行信息加工,取决于人们信息应用的目的。 3、信息加工需要围绕信息应用的主题,在分析并确定信息的目标受众(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内容、类型和表达方式、信息的交流方式等基础上,对已有信息和需加工信息进行梳理。(B) 4、会设计信息加工方式,参照教材33页的《信息加工的初步打算》(B) (一)文本信息的加工 1、常见文本加工软件(A):Aord软件、金山公司的WPS软件、方正公司的飞腾排版系统以及Adobe公司的PageMaker软件等。 2、文本加工的要点(B)、1)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2)确定文本的版面、设置字体和段落等格式;3)用流程图描述事物的进程;4)用表格来表达文本分类;5)用结构图来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结构图有组织结构图、思维导图和概念图。 (二)数据信息的加工 1、数据信息的加工是指表格数据的处理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A) 2、常见的电子表格软件有Excel,金山表格,CCED和Lotus-2-3等。(A) 3、表格数据的统计:统计类型有用公式计算、函数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A) 4、图表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柱形图、饼图和折线图等。柱形图适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饼图适用于比较同一体内不同成分的多少;折线图适用于现实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B、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5、能够根据图表得出必要的结论。(B) (三)图片信息的加工 1、图可以增强直观感受。不同的图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实景图可增强真实感;图解图适合描述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一个复杂事物的构造和结构等;类比图可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A)

2、在计算机中,一般将图分为图形和图像等。用绘图工具会的直线、圆、方框等属于图形;而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捕捉的实际画面如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获得的图片属于图像。

位图:用若干位来定义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颜色。典型的处理工具:Photoshop、ACDSee、windows的画图程序;典型的图像文件格式:BMP、GIF、JPG、PSD

矢量图:用矢量表示图形的轮廓,用数学公式描述图中所包含的直线段、曲线段、圆弧等图形元素的形状和大小。处理工具:CorelDraw、flash;图像文件格式:cdr、swf、fla 位图图像和矢量图形的对比 存储单存储空色彩变可修改真实度 放大后 位 间 化 性 精心整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