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石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就业对策研究

新时期石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就业对策研究

[摘 要]石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对石油行业的就业依赖性较强,国内外石油行业的整体低迷给石油高校的毕业生也蒙上了就业阴影,国家出台的相关创业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打开了一扇窗,但目前石油类高校的创业创业氛围尚缺乏,没有形成规模。为积极应对石油主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高校、个人都需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就业转型问题,主动出击,积极营造就业创业氛围。石油高校要想延续高就业率,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就业思路,客观研究当前就业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就业增长点,尝试更多的就业创业可能。 [关键词]新时期;石油高校;创新创业;就业研究

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765万人,比2015年再增加1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上每年吸纳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有限,国内宏观就业压力不减,近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严峻形势将常态化。尤其在石油石化等传统行业,近来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趋于稳定,国内石油产能增长缓慢,油企用工需求疲软,石油院校的毕业生却增长迅速,招生人数也不断扩大,石油院校的就业隐忧开始浮现,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情况不容小视。石油高校主干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今后一个时期,石油高校要想延续高就业率,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就业思路,客观研究当前就业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就业增长点,尝试更多的就业创业可能。

一、当前石油院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

(一)国内外石油企业整体低迷,岗位缩减人才需求减弱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此轮油价下跌趋势堪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油价带来的大幅走低。低油价导致油企用工疲软,会不同程度的对传统石油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根据2014年12月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在油价暴跌近50%之后,石油开采和生产企业选择削减资本预算,服务企业忍痛裁员,而为该行业提供支撑的非能源企业则不得不直面增长减速。专家预计,如果到2015年第二季度油价一直徘徊在60美元上下,那么同年年底为石油和天然气企业提供支撑服务的企业将损失4万个就业岗位,约占同类企业全部就业的9%。设备制造商可能会裁员5000至6000,约占此类企业全部就业的6%。埃克森美孚、雪佛龙、BP、壳牌、道达尔在内的五大石油公司开始“瘦身计划”,油服公司大幅裁员,威德福裁员8000人,贝克休斯裁员7000人,哈里伯顿裁员6400人。根据2015年第一期《石油教育》期刊显示,2015年伊始国内外多家石油公司纷纷宣布裁员计划:BP北海油田裁员300人,壳牌加拿大油砂项目裁员300人,加拿大油砂巨头森科计划裁员1000人,斯伦贝谢裁员9000人,哈里伯顿继去年在地区公司裁

员1000人之后今年将在总部裁员,墨西哥石油公司裁员1万人。中石化宣布全面开展三定和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近两年石油企业校园招聘次数有所减少,总招聘人数也明显下降。

(二)石油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近些年来,石油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与招生人数均呈现增长趋势,而响应的就业需求增长有限,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3年该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444人,其中本科生1699人,研究生1745人;2014年毕业生总人数为3537人,其中本科生1736人,研究生1801人。而2013年录取总人数为4272人,其中本科生2050人,研究生2222人;2014年录取总人数为4244人,其中本科生1997人,研究生2247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9年毕业生规模突破6000人大关,2012年达到6589人,其中本科生4657人,研究生1472人。除此之外,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长江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石油高校的毕业生在近五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就业市场需求没有稳步增长的情况下,未来几年石油高校的毕业生规模将不断扩大,就业压力将会持续加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生中签约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的比例已有2009年的42.29%降低到2014年的28.55%。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石油特色院校早已失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优势,传统意义上的高就业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石油高校的工科女大学生也逐渐被视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面对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一些大学生选择读研,逃避就业压力,可以遇见未来几年工科女硕士生的就业不会轻松。

二、当前石油类院校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原因

石油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与长期的就业观念壁垒有一定关系,此外还与目前石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石油企业用工性质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有关。 (一)大学生择业观念壁垒给就业带来困难,创业氛围尚未形成

目前大学生依然存在的一定择业观念壁垒,给就业带来无形困难。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依然存在盲目攀高心理,给自身设置的就业限制较多,希望留在大城市、沿海发达城市,希望远离一线或者艰苦岗位。以石油工业为例,石油院校的多数专业设置是以服务石油石化企业的基层工程技术需求为目的的,面向大学生招聘的油田企业大多分布于城市郊区、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海洋荒漠等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如果不愿意去这些地方,自然给就业设置了瓶颈。笔者针对100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2%的大毕业生就业首选大型国有企业;31%的毕业首选地为稳定的事业单位或企业;仅有7%的毕业生有意愿尝试创业。还有一些女大学生更强调工作的稳定性,希望留在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愿到挑战和变数较多的民营企业工作。然而,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和国企招聘需求远远不能够满足逐年增多的高校毕业生,蓬勃发展的诸多民营企业却苦于招不到人才。

(二)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职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欠缺

动手能力的欠缺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另一大瓶颈,当前大学生的主动就业意识和实践

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滞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和平台较少。多数工科专业对口的企业对动手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企业在招聘中把实际操作能力列为招聘对象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比较注重书本知识,基本功较为扎实,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但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普遍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习经历,在就业中体现为职业能力不足,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大学生生感觉自己寒窗十几年,已经学到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吃苦,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出击的魄力,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亟待提高。很多企业在面试女生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很漂亮的成绩单,但是问起社会实践实习经历或实习细节,实际表现往往不理想。

(三)石油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创新创业氛围尚未形成

专业设置的局限性导致就业市场的局限性,目前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少有涉及创新创业的课程和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严重不足。目前,石油院校的工科专业多为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型专业,对石油石化行业的依赖性较强,同时也给跨行业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个别专业是专门针对石油工业的某一个环节设置的,需求面窄,用工量小,对就业市场的敏感度较强,一旦行业需求紧缩,专业就业就面临巨大困难。在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情况下,石油主干专业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敏感度要大于通用类专业。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职场技能,直接导致一边大学生就业困难,一边就业市场人才稀缺,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与市场需求形成很好的衔接,导致很多毕业生进入职场以后才发现“所学非所用”,实践应用本领还需要进入培训学校“二次熔炉”,外企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我国一些高校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尝试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共建模式。但由于受教育体制、管理机制及传统思维的限制,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三、新时期石油高校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需打破思维禁锢拓宽就业领域

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化”思维断然是不可取的,初次就业应打破“高不成低不就”的想法,职场路还长,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适当地放低姿态,本着从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态度,理性地选择工作岗位,在创业大潮中锻炼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不失为一种突破性的选择。切不可因为自己是高学历、是名牌大学毕业、是“海归”或者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就排斥“下基层创业”。与其消极待业,不如主动出击灵活就业,主动创业。从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固然很好,但即便专业不对口也并没有多大关系。大学期间,培养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有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业精神等等,这里能力在从业过程中都很重要,专业知识不足可以自学补上,但是思维僵化却很难拟补。工科大学生可以考虑发挥优势,依托自身工科专业的基础,在相关公司做适当的职业转型,进行如统计、人力资源管理、销售、能源贸易、专业翻译等创业工作。

(二)大学生需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