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宗宗义比较略记

四宗宗义比较略记

宗派定义 不承认自证分而主张外境实有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毗婆沙宗的定义。 自证分即:一种心识对心识的向内执取、独立而没有随伴着其它心所的心王。 主张自证分与外境二者真实存在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经部宗的定义。 经部宗和譬喻师二者同义词。 认许自证分、主张依他起真实存在,而不承认外境的宣说大乘宗义者,就是唯识宗的定义。 唯识宗与唯心宗二者同义词。 主张就胜义而言,没有丝毫真实存在的法的宣说大乘宗义者;亦即,主张诸法名言有、胜义无的宣说大乘宗派见者,就是中观宗的定义。中观宗与说无体性宗二者同义词。 各宗派内分派别 从流传地域上,派别有三:l .迦湿弥罗派。2 .日下派。3 .中原派。 从教义差异上,则分十八部。 派别有二: 1.随教行经部宗——尊奉《阿毗达磨俱舍论》。 2.随理行经部宗——尊奉《七部量论》。 1.随教行唯识宗——主张八识,尊奉《瑜伽师地论》。 内分二派: 真相唯识派——即主张根识所现的立体物象,如其所现而存在。又内分三派: ①能取所取等数派。 ②半卵对开派。 ③参杂无二派。 假相唯识派——即主张根识所现的立体物象,如其所现而不存在。又内分二派: 有垢派——即心体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或佛地虽离无明,但仍有外境有的错觉。 无垢派——即心体不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或佛地已离无明,也没有外境有的错觉。 2 .随理行唯识宗——主张六识,尊奉《七部量论》。亦分真相派与假相派,区分之理如上。 瑜 主张有自证分而不承认外境的中观宗,就是瑜伽行自续派的定义。 自 伽行续 经不承认自证分、且主张外境以自相而存在的中观宗,就是经部行自派 部续派的定义。 行应 不承认自证分、主张即使在名言中诸法也不以自相而存在的中观宗,就是成 应成派的定义。 派 1

有部经部宗

唯识宗中观宗有部经部宗 唯识宗中观宗二谛

世俗谛:凡是某法,经过外力摧灭或由心识予以分解之后,执取该事物的心便不再生起执取该事物的楖念,这样的法,称为世俗谛,如瓶子和念珠。 胜义谛:凡是某法,经过外力摧灭或心识予以分别之后,执取该事物的心仍不会放弃执取该事物的概念,这样的法,称为胜义谛,例如:无方分微尘、无时分刹那心识及一切无为法。 随 教 同于有部。 行 世俗谛:某法必须唯依分别心、名言予以假立才能成立,为世俗谛。没有作用的法、世俗谛、共相、常法、无为法、虚假存在的法都同随 义。 理 胜义谛:某法不必依分别心、名言予以假名安立,且堪能由正理观行 择而成立,为胜义谛。有作用的法、胜义谛、自相、无常法、有为法、真实存在的法都同义。有作用,是指能够生起自果的作用。 世俗谛:名言量所对的境、所安立的境,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是虚假的,虚假的事物、世俗谛、名言谛都同义。世俗谛是依他起与遍计所执所摄之法。 胜义谛:以观察胜义的理量所缘得之境,也可说以二现隐没之上亲证现量的所证品,或说胜义量所安立的境、所认知的境,就是胜义谛。胜义谛、空性、法性、圆成实性、真如都同义。胜义谛是圆成实性所摄之法。 世俗谛:在带有世俗显现及实有显现的二现的情况下,直观现量所 通达的对象,就是世俗谛定义。例如:瓶就是世俗谛。世俗谛分为自 二类:1.正世俗谛,如水。2.倒世俗谛,如阳焰现为水。 续 胜义谛:在二现隐没的情况下,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就是胜义派 谛。例如:瓶非真实存在,就是胜义谛。 胜义谛,广分为十六种空性;略分四种空性。 世俗谛:凡是由名言量所寻找的、所安立的法,并且彼量心观待法应 时,成为名言量,彼法即是世俗谛,例如瓶是世俗谛。 成 胜义谛:凡是由观择究竟之量所量得的事物,并且彼量心观待彼法派 时,成为胜义量,彼法即是胜义谛,例如瓶的空性是胜义谛。 有部

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

各宗安立诸法之理

2

有部 主张由无方分微尘累积成粗分外境,故先有实有外境,再生起执取实有外境的心。 经部宗 同于有部。 主张诸法非由无方分微尘所累积成境,乃由内心习气为近取因成熟而显现境,依心体而有,心境同体。 唯识宗 故诸法的存在,其不共因是心识习气,共因为各自之因缘,如苗芽的成立,不共

>>闁诲繒鍋炲ú鏍閹达箑绀傞柕濠忛檮閻庯拷<<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