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接下来由我来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次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主要讲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五、思想品德课程目标解读 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解读 七、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指导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教材编写、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一定要以标准为依据。

标准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表现为:标准阐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教学的内容。同时,确定了该教学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基础性的教学规范和评价依据。教师必须精读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理念,熟知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领域,知道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及如何进行评价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标准是为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而制定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依据与行动指南,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要树立强烈的标准意识,把标准的要求细化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的含义

1 / 16

1/15

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目的,一切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的,一切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

这就对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如下要求:

(1)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切为了学生”的自觉意识,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3)要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放弃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德育引导,确立“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二)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1、建立在知识逻辑上的德育课程没有合法性

以前的德育课程是建立在知识逻辑上,有很多人都认为把德育课程建立在知识逻辑上没有合法性,代表人物有杜威和涂尔干,杜威和涂尔干对建立在知识逻辑上的德育课程提出了如下质疑:

杜威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杜威认为:“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观念”是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的。

涂尔干:“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道德教育融合在整个学校生活之中,但这并不能否认专门课程的意义。如果专门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和教育活动是相通的,而不是隔离的,专门的课程就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杜威和涂尔干的观点意思是,德育在生活中,德育要回归生活。 他们的质疑非常有力:

2 / 16

2/15

道德确实不是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确实与人的行为和内在品质没有直接关系。“道德上的不作为”现象和“故意失德”现象就是例子。“道德上的不作为”如不让座,“故意失德”的例子如说脏话。

“道德不能放假”:道德确实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

品德确实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与学校整体生活都有关。 品德不单是“教”出来的,而且是自己在生活中“学”出来的。 2、解决合法性的出路:回归生活

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就必须解决好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要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就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不是“道德研究者”。(道德知识的学习者)只有这样做才能发挥德育课的价值。

(2)课程的逻辑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

(3)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即使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但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力求有所反映。

(三)以学生身心发展为重心的课程特点

以学生身心发展为重心的课程特点,要求课程做到:

1、反映初中生个体生命成长中所面临的种种变化,如身心方面的变化、个体生存状况的变化等。如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中第三课《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第四课《知识让人生更亮丽》;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青春的脚步青春的气息中第十一课《人们说我长大了》、第十二课《花季中的男孩女孩》等。就反映了初中生个体生命成长中所面临的种种变化。

3 / 1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