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与矫正策略
一、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分析
近年来,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的成绩是主流,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据调查,大多数农村小学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引导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
有的学生因智力欠佳,头脑反映迟钝,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进游戏厅、录象厅、网吧……游街串巷,哪儿热闹哪儿去。 2.家庭的影响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3.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除家庭之外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正式机
构。学校管理混乱、校园氛围欠佳、学校与家庭及社区之间缺少沟通,则是各种严重道德问题行为得以滋生和“催化剂”。教师是父母的代理人,也是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例如,一个严格的教师和一个不严格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不同的信息,促使他们形成不同的社会适应策略。
4.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民急于脱贫,追求富裕,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策略
1. 排除心理障碍,为培养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
教育工作者要体现真爱,要情真意切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与之贴近,并着力洞察其心灵,揣摩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用交心的方式和一些感人肺腑的事迹,启发他们的觉悟,并尽量满足他们一些正当的要求。我认为这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培养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
2. 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不良品德的学生,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他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绪,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4.强化优良的班风建设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学生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与行为。为此,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从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的学生对同学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