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上衍化出來的,都稱為“兵”這個詞的引申義。
【宗】
“宗”,在甲骨文中畫的是放有祖宗神主的建築物的圖形,所以這個詞的本義應該是祖宗廟。《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祖廟是祭祀祖先的,所以“宗”可以用來指祖先,《左傳·成公三年》:“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宗職”即祖先的職位。
由一個共同的祖先傳下來的一群人,也可以稱之為“宗”,即宗族,《左傳·僖公五年》:“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族人是由祖先傳下來的,祖先是子孫的源頭,故“宗”又有“本源”義,《莊子·知北遊》:“直且為人,將反于宗。”(只是姑且做人,即將返歸本源。) 祖廟是子孫奉祀、朝拜的地方,於是“宗”又有歸向、朝見的意義,《尚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
又因為子孫對祖廟必須尊敬,故“宗”又可以產生尊敬、敬仰義,《論語·學而》:“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所依靠憑藉的人都是關係深切的人,這樣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因:依靠、憑藉。)
詞義的引申,是詞義發展的主要方式,也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掌握詞義引申變化的線索,學會從本義出發來理解各種引申義,能收到溯源及流、舉一反三之效。並能把紛紜複雜的詞義貫穿起來,組成一個有條理的詞義系統,而不至於在多義詞面前,感到眼花繚亂,茫無頭緒。
此外,有必要說一說,詞義引申的結果,產生一詞多義,人們為了使表達更加明確,往往用改變讀音或改變字形的方法加以區別。如“長”,本義是長短的“長”,引申為生長的“長”,和官長的“長”,讀音發生了變化。又如“解”
11
本義是“分解牛”,由此引申出“解散”義,由“解散”又引申為“懈怠”,字形也改為“懈”。這種情況,通常不作一詞多義看待,而看作派生出來的新詞,但在整理詞義引申系列時必須把它們考慮進去。 詞義引申的方式(類型)
引申義是由本義發展衍化而來的,但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詞往往有許多引申義,這眾多引申義並不一定都與本義直接發生關係。本義固然可以衍化出引申義,而引申義有時也可以在衍化出新的引申義。從本義與引申義的關係來看,詞義引申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1、輻射型引申。就是從本義出發,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新義。就象在同一個樹根上萌發出許多枝條,這些枝條(引申義)都直接與樹根(本義)相連,故又稱直接引申。
例如:“比”,從古文字形體上看,象兩人排列在一起,本義應是“排列”、“並列”。比翼鳥、比目魚,以及成語“比肩繼踵”、“比翼齊飛”的“比”,用的都是本義。
把人或事物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差別,所以引申出“比較”義,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兩人排列在一起,一個緊挨一個,可以引申出“緊密”意思,如《詩·周頌·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櫛。”(糧垛的高象城牆,糧垛的密象木梳齒。) 兩人排列在一起,距離近,故“比”又有“相近”的意思。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比鄰”即近鄰。
兩人挨在一起,靠得很近,必然關係密切,因而“比”又有“勾結”的意思,《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團結,卻不勾結;小人勾結,卻不團結。)成語“朋比為奸”的“比”也是這個意思。
兩人排在一起,一個跟著一個,又可以引申出“接連”的意思,如《史記·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又接連殺掉三個趙王)。
以上比較、緊密、相近、勾結、接連等義,都是從“比”的“並列在一起”這個本義直接衍化出來的。是從一個中心,向四周輻射。
12
“素”, 字形下部是“糸”(細絲),上部在古文字中
畫的是絲帛下垂的形狀。《說文解字》:“素,白致繒也。”可見“素”這個詞的本義是沒有染色的生絹,古詩《上山采蘼蕪》:“織素五丈餘”,用的就是本義。 生絹本色是白的,故“素”可引申指白顏色,《水經注·江水》:“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青倒影。”
生絹沒有加工染色,質樸無華,因而“素”又引申為“樸素”,如賈誼《治安策》:“百姓素樸。”
“素”作為未染色的生絹,是製作各種彩色絲織品的基礎,所以又可以引申出“本、始”義,《說苑·反質》:“是謂伐其根素。”“根素”即“根本”。 未染色的生絹是各種絲織品的本來的面貌,於是“素”又引申為“平素、一向”,《史記·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素”的白色、樸素、本始、平素等義,都是從“未染色的生絹”這個本義直接引申出來的。這就是所謂輻射型引申。
2、連鎖型引申。就是從本義發展衍化出引申義,再從這個引申義發展衍化出新的引申義。這樣形成一個詞義系列,就象鎖鏈一樣一環套一環。由於新的引申義與本義只存在間接關係,所以又稱為間接引申。
“朝” ,在甲骨文中畫的是日月並見於草莽之中的圖像。表示日剛出,月亮還沒有落下去。本義是早晨,《論語·裏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由於古代做臣子的每天早晨要去拜見君主,於是引申出“朝見”義,《孟子·公孫醜》:“孟子將朝王。”
從臣子朝見君主這個意義,可以引申指朝見的處所,也就是朝廷,《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而朝廷的變換,就標誌著政權的更替,因此,從朝廷又引申為朝代,如漢朝、唐朝的“朝”。
13
“錯” ,本義是鑲嵌,《说文》:金涂也從金昔聲。
《漢書·王莽傳》:“錯刀以黃金錯其文。”
鑲嵌的目的是為了裝飾,故塗飾刻畫也叫“錯”,《史記·越世家》:“剪發文身,錯臂左袒。”司馬貞《史記索隱》雲:“錯臂亦文身,謂以丹青錯畫其臂也。”刻畫必然有筆劃縱橫相交的現象,故引申出“交錯”義,《戰國策·秦策》:“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
從“交錯”又引申出抵牾不合的意思,《漢書·五行志》:“劉向治《谷梁春秋》,與仲舒錯。”
從抵牾不合又很自然地引申出“差錯、錯誤”義。
以上兩例,“朝”的引申過程是:早晨-→朝見-→朝廷-→朝代。“錯”的引申過程是:鑲嵌-→刻畫-→交錯-→抵牾-→錯誤。都是一環套一環連續延伸衍化,這就是連鎖型引申。
“息”上面的“自”,最初是“鼻”的本字,鼻子是喘氣用
的;下面是“心”字,古人以為氣是從心裏呼出來的。可知“息”的本義是喘息、呼吸。《说文》:喘也從心從自自亦聲。
由“喘氣”可以引申為“休息”,《詩·召南·殷其雷》:“莫敢遑息。” 人和動物必須呼吸才能生存,所以從“息”的本義又可以引申為“生長、繁殖”,《漢書·高惠高後文景功臣表》:“流民既歸,戶口亦息。”成語“休養生息”的“息”也是這個意思。休息、生長二義,都是從“息”的本義直接引申出來的,這是輻射型引申。
從“休息”又可以引申為“停止”,杜甫《羌村三首》:“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14
從“停止”義又可以引申為“熄滅”。
另外,從“生長、繁殖”義又可引申用來指子女,《戰國策·趙策》:“老臣賤息舒祺。”這樣,喘息-→休息-→止息-→熄滅;喘息-→生息-→子息,又都是連鎖型引申。
以上兩種類型的引申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在同一個詞的引申系列中,既可以有連鎖型引申,也可以同時又有輻射型引申。如上面舉的“朝”,從“早晨”引申為“朝見”,再引申為“朝廷”,這就是連鎖型引申。由於後代臣子朝見君主要行拜禮,故又可引申為“朝拜”;又由於朝見時臣子都面向君主,故又引申為“朝向”。朝廷、朝拜、朝向,都是從“朝見”這個意義引申出來的,在這環節上又是輻射型引申。
詞義引申的途徑
把古代漢語詞義引申變化的現象加以分析,可以發現其中有兩條主要途徑。 1、相關引申
在漢語中,這種詞義之間關聯的情況比較複雜。有的是由於事物之間存在某種外在聯繫。如前面提到的“兵”這個詞,本義是兵器,由於兵器是由人掌握的,於是引申出“士兵”、“軍隊”等意義。而士兵、軍隊又是用來作戰的,因此,引申出“戰爭”的意義。兵器、士兵、軍隊、戰爭,都存在不可分割的關係。
官,本義是官署,即政府收藏文書和辦公的地方,《荀子·強
國》:“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
因為在官府辦事的人都有一定的職稱,所以引申出“官職”的意義,《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進而,又可以用來指在官府擔任一定職務的人,即官吏,《韓非子·八說》:“明主之國,官不敢枉法,吏不敢為私。”官府、官職、官吏之間,也是緊密關聯的。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