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北省荆州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荆州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积累与运用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竦峙(shì) 崎岖(qū) 莽莽榛榛(zhēn) 浅草才能没马蹄(mò) ....B. 磬石(pán) 崔巍(wēi) 千山万壑(hè) 著我旧时裳(zhù) ....C. 山麓(lù) 峰峦(luán) 山崩地裂(bēng) 金樽清酒斗十千(dóu) ....D. 巉岩(chán) 峥嵘(zhēng) 山肴野蔌(sù) 楚国都城郢(yǐng) ....【答案】D

A竦峙【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zhì)。B磬石(qìng),著我旧时裳(zhuó)。C金樽清酒斗十千(dǒu)。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冽 进溅 水波粼粼 海枯石滥 B. 涟漪 澄澈 海誓山盟 沧海桑田 C. 澎湃 狂澜 浩瀚无垠 一页孤舟 D. 凫水 潋滟 九曲连环 鸿浩之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迸溅,海枯石烂。C一叶孤舟。D鸿鹄之志。 3. 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从有了书籍,就有了读书方法。梁启超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笔记,这种______________的办法笨是笨极了,真正做学问的人却总也高不了;陈寅恪读书,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眉上,这种___________的方法使他成为“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胡适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种_________ 的读书方法同时适用于科学与人文学科;朱自清则主张______________,特别推崇姚鼐的“放声疾读,久之自悟”。 A. 博览 质疑 诵读 精读 B. 精读 博览 质疑 诵读 C. 诵读 精读 博览 质疑 D. 质疑 诵读 精读 博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或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笔记”自然属于“精读”。“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是“博览”的结果。“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一种“质疑”的精神。“放声疾读,久之自悟”自然是一种“诵读”的学习方法。

4.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 B.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C.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我国加速迈向制造强国刻不容缓的必然选择。

D. 核心技术攻关,要打开大门,吸纳全球智慧,在与世界的开放融通中实现创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残缺宾语。句末加“的保障”等。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传记文学名著。 B. 《名人传》是一部记载名人丰功伟绩,讲述名人精彩人生和巨大贡献的传记作品。 C.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左传》不是“传记文学名著”,《左传》是编年体史书。B“记载名人丰功伟绩”错。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另外《名人传》是一部传记小说。C“传记”错。《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6. 古诗赏析:下面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首二句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 三、四句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 五、六句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 末两句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 【答案】D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杜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