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地名固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发现:“地名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王秉钦,1995:181) 一、“中国”国名的由来

“中国”又称“中华”,古代又称“华夏”“九州”“神州”。“中国”一名,由来已久。商代的领土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但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黄河中下游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分封给各诸侯国或一些部族管理。到了后期,人们只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而“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为国中之国,所以当时称“商”为“中国”。到了西周时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区也称为中国。如《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国”这一名称含有京都及地区位于中央

的意思,同时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中国”一词在古代也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

“中华”两字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裴松之注。“中”指“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华”字则来源于“华夏”。“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古称。由于华夏民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并位于东、西、南、北四方的中心,所以又称“中国”为“中华”。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夏”,大也,指中国是有文明礼仪的大邦。《尚书?武成》孔颖达疏曰:“大国为华夏。夏为中国也。”又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是说,中国讲文明和礼仪,规模很大,地区很广,所以称为夏;中国人的服饰和诗文音乐非常美,所以称作华。 “九州”得名于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后曾把中国版图划为九个州,当时他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的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

缩略词中有“中”和“华”,不能单独使用,需要同其他的词搭配。与外国国名缩略词连用,如:中美关系、中日友好。与方向词放在一起使用,如:华北、华中、华东。由缩略词+基本词构成专门事物的名称,如:中文、中餐、华语、华裔。 二、中国地名与社会文化

中国地名的由来、发展和变化,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文化风貌,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民间习俗等。

(一)地名与宗族

汉族社会是一种宗族的社会。宗族是汉民族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皇帝把天下当作皇家的王土,百姓自然将本宗族的居住地视为本族的乐土。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人们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居住在一起,由此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大姓命名。例如:赵家庄、王家营、李家集、张家堡、陈家湾、郑家屯、刘家镇、许家寨、毛家冲、杨家庄、冯家岭、韩家坞、马家峪、彭家坪、孙家墟、苏家港、何家沟、曹家谷、朱家场、吴村等。中国姓氏数百家,几乎每姓都有很多地名。遍及全国各地以姓氏命名的村庄表现了汉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二)地名与经商

遍及全国各地以姓氏命名村庄中的

“集”“市”“店”“场”“墟”“铺”等,均为农村贸易、商业中心所在地。现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商贸中心仍沿用“集”“市”“店”“场”“墟”“铺”等称呼。

历史悠久的城镇中的许多地名也反映出历史上社会经济、手工业、商业的状况。许多街名、胡同名,同过去某个时代的社会市场、手工业、畜牧业等经济活动有关系。例如:珠宝市、灯市口、棉花胡同、菜市口、绒线胡同、鲜鱼巷、骡马市大街、琉璃厂、粉坊刘家街等。 (三)地名与历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