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比教学汇报材料

课内比教学似百舸争流,悉心育新苗如春雨润物

—大悟县新城镇中心初级中学“课内比教学”活动纪实

根据省教育厅和县教育局关于“课内比教学”活动的统一要求,我校经过调研,制定方案,周密安排,按照“一查”、“两问”、“三全”、“四课”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水平,初步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精心组织,大力宣传,紧锣密鼓齐上阵

再学习,巧安排。结合10月8日视频会陈厅长讲话精神及三所学校经验交流的情况,学校再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省、市、县各级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真正认识这次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动员教师,比照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法,并提出“一查”、“两问”、“三全”、“四课”的工作思路,为教学大比武做好充分准备。

定方案,细量化。学校经过前期调研后,制定了较合理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通盘考虑,并将教师讲课安排到人,安排到天,安排到节,同时,还制定了教师讲课安排表、课堂教学评价表、听课评课签到册和评课细则。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强组织,全覆盖。学校成立了“课内比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总责,副校长、主任包保责任制。根据学科特点,分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和小科六个小组开展活动,分别由一名副校长或主任任小组长,全程管理。要求学校领导密切关注教师的思想动向和行动倾向,对年轻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中年教师进行培训和引领,对老年教师予以劝导和督促。确保“三全”,即全员参与、全科覆盖、全程监管。

二、真抓实干,全员参与,合作竞争提效率

学校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抓住活动关键,做到“两个突出、两个注重”。

一是突出全员参与,注重全员性。本次活动规模之大,要求之高,困难之多,前所未有。老年教师有“本人将退休,何必再现丑”的想法,青年教师更有怕讲课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了讲“四课”的要求,即新任教师的试教课、一般教师的提高课、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首先,教导处对每一学科有意识安排一名骨干教师先讲,起示范引领作用;然后,安排新入我校的资教生讲课,并给他们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教学。丁文琴,是今年9月来我校的资教生,学校安排她任九年级化学,并让学校的高级教师熊鹏岳手把手地指导。她十分努力,边听边学,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她的这种敬业精神也感染了其他资教生。接着,组织老年教师讲课。59岁的丁辉福同志主动提出率先讲课,抛砖引玉,为“课内比教学”活动发挥余热。这样,年轻教师对自己了充满信心,老年教师激发了热情,全体教师踊跃参加大比武。课内比教学不仅是岗位大练兵,更是练德,也能凝集人心,治散提神。

二是突出专业性,注重基础性。课内比教学重点在学校,关键在课堂。学校通过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形式,促教师练硬功,强素质,牢基础。大部分教师注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性运用教材。教师每讲完一堂课后,学校及时分组组织教师进行评议,当天讲课,当晚评,总结经验,提出不足,还要求教师写出教学反思。对讲课达不到基本要求的教师,要求他们向同科教师学习,跟堂听课,待活动基本结束后,再安排他们讲提高课,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水平均衡发展,共同提高。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以来,

2

课堂教学气氛激活了,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师开发课程、整合资源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达到了治庸提能,锤炼基本功的目的。

三是全面铺开“推门听课”,全科覆盖,全程监督。学校在“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认真准备好每一堂课,时刻接受推门听课检验,每周还要听一节课,校委会成员听三节;讲课教师要接受“一查两问”:查备课、问设计、问得失;听课教师也要接受“一查两问”:查笔记、问感悟、问建议。通过听原生态课与学习交流,教师得到了“推门听课”的洗礼,由“怕上课,怕被听课”变为“研究教学,享受教学”,极大增强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 “课内比教学”活动得到了深化。

三、形式各异,优劣互补,敢为人先争名师

首先发挥我校骨干教师优势,搭建比武平台。我们以“同科异构龙虎斗”为舞台,于10月17、18日组织教师晒公开课,赛优质课。在推门听课的基础上,结合各教研组的意见,推选部分教师集中展演。市级骨干教师江光宏敢为人先,亲自示范,影响很大,其他教师纷纷打造高效课堂,争当名师,使“课内比教学”活动有声有色。

其次,发挥我校优秀教师特色,彰显教师个性风采。我们将以“异口同声大家来”为主题,于11月中旬组织教师进行说课比赛。

第三,发挥我校担任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的优势,提升“课内比教学”活动档次。学校要求语文教师以“读写说”为重点听、说、讲、做。还要交一份优质教案、一篇论文,以作资源。先有课题组组长高炜讲一节课题研究示范课,体现“以读探路,以说铺路,以写延路”的原则;再有朱光道、段春花、高海兰分别侧重读、写、说某一方面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