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组织文化反思与变革
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否充满活力、教师团队是否具有凝聚以及至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好是坏都与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当人们思考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时候,往往会把重心放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废立上,缺失了学校组织文化的视角。虽然,学校规章制度改革也能重塑学校组织文化,但学校规章制度若缺少对其深层的价值取向的反思,也不见得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反思当下学校组织文化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学校组织文化的发展取向。
首先,我们必须研究学校组织文化的“价值负载”特性。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继承和不断更新,使其在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从而形成一个学校的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和发展成熟,便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组织成员产生影响,并渗透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学校规章制度只不过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外在反应形式,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础则是文化氛围的营造、共同价值观的塑造。进一步而言,只有学校成员将规章制度所承载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时,学校规章制度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可见,学校组织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
够感受得到,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学校中。它比学校那些可见的所谓“硬件”更具渗透力,因为它影响了学校成员的价值观的生成,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其次,我们要分析目前学校组织文化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组织文化属于典型的行为控制取向,其最终目的仅仅指向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完成对教师行为的控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套操作程序,只要学校成员的行为遵循这些程序性的要求,就可以完成任务。规章制度被行为控制取向置于最高地位,不仅成为师生行为正确与否的唯一判断标准,也限制了人们对其必要的怀疑和批判。如此一来,学校师生便只为迎合规章制度的要求而行动,很少考虑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由此可见,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行为控制取向追求的是程序的合法性,只要求人们将事“做正确”,而不是倡导人们“做正确的事”,成功回避了学校管理的价值问题,教师的行为只受自我利益的支配,使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陷入一种功利的交易关系。
行为控制取向使得教师错误地将规章制度本身作为自己的追求,他们可能是为了规范而做出行为选择,尽管这种选择有时候并没有错,但理由毕竟不是最充分的。这一倾向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强调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在学校推行新的计划的初期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进一步深入的过程中则有可能扼杀教师主体性、剥夺学生应有的权利。
由此,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是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它的合理性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最后,我们还必须研究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普遍的理论或模式并不适应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复杂性,在实践中建构起来的规范才是最有效的,这要求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应超越行为控制取向,走向实践建构取向。实践建构取向并不完全意味着学校组织文化可以走出行为控制的境遇,因为它毕竟不是将对规章制度的改进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而是一种“权宜之计”,很可能是以达成共识的方式形成更加隐蔽的控制。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最终价值选择还是应当指向价值自觉取向,即从根本上关注教师学生的自我实现,强调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而形成价值观念,并倡导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管理中自觉创新。这源于价值自觉取向真正认可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认为他们既具有影响学校管理的可能性,又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从而将个人发展需求与学校发展目标整合起来。这样,学校管理不再是按照固定规章制度程序化运作的过程,而是一个真正的创造过程。它通过对师生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其进行自我反思,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最终将追求行为自主、持续发展视为重要的生活方式。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