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学、大学。特地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利于教育的普及。 3、 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这样形成了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因素的分支型学制。它前段(小学、初中) 是单轨,后段分叉。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念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二、课程方案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制定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三、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四、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五、活动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发展需要等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课程。
六、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式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发展。
依据: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规律。 适用: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
如: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的教学。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式前进,前面的内容不再在后面呈现。 根据:课程知识本身的逻辑是直线式前进的
适用:理论性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地理教学:含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污染的实验。
七、纵向组织: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编排
课程内容。
八、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
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等,将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编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6
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
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的能力,提
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
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4、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精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5、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 教育(上)
一、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论述教学过程
(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2)这种认识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最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其它如交往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等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3)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指导性,学生在富有知识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二不是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方式
(1)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初期的学习和认识,如对语言的学习,事物及其名称的认识。教学也要以社会交往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教学还以交往为重要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启迪学生,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此外,师生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有助于激起两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追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性和教育性教学,突出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功能。
三、论述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关系,并以其中一个关系为例简要论述 (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7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3、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教学或直接经验积累的的偏向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偏向
(三)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由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共同组成
(1)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2)非智力活动是指在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好奇、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动力。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各有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1)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它与智力活动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2)一是教学知识和过程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些非智力活动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另外一种是教学知识与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望着窗外的事物等。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作用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在教学中,调节非智力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四)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简捷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3、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 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事例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去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1、 书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
8
2、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点时,配以相关的教具或事物,辅以直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清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 选择合适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 语言直观
3、 防止直观的不当使用和滥用
七、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主探究,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 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 发扬教学民主
八、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九、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充分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之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再现,卓有成效的运用。
十、何谓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经过他们努力后才能掌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1、 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 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3、 适当增加难度,建立最近发展区
十一、因材施教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倾向、意志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学生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就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他
9
们智能的方法。 三、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辩明真伪是非,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五、个别教学制
(一)教师面对个别和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优点: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2、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3、教学效率低
六、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它把一定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对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各门课程。 (二)优点: 1、 教学效率高
2、 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3、 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缺点: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增加个别和小组教学方式 2、控制班级人数,避免数量过多
七、分组教学制(名解)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八、简答题: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 明确教学目的 2、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 组织好教学活动
5、 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 6、 布置好课后作业
九、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评价
十、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十一、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之后,如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学期结束,对学生学习成
果进行的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和成绩评定。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