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其他几句话,可以同样扩展成几段话,将这几段话有机地连在一起,便成了一篇具体、生动、形象的作文了。

“兰州拉面”,是由一个面团变成数百根面条,我们学写作文亦然:先根据题目选取材料,确立中心,“找准一句话”;然后根据确立的中心,编列提纲,“扩展成几句话”,最后根据提纲,“用事实说话”,“用形象表达,把几句话扩展成一篇作文。你看,“兰州拉面”与我们作文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五讲:“写不出”与“随便写”

“写不出”,是众多小学生在作文课上的坦言。明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明明有着非常生动的作文材料,然而,临到作文的时候,尽管他冥思苦想,却无从下笔,结果,仍然是“写不出”。为此,孩子们着实苦恼不已。

六月一日,是孩子们的节日,一年一度。今年的“六一”节,我们学校的孩子游玩得十分欢愉与尽兴。加之,这天下午,副市长亲临我们学校,看孩子们游戏,与小朋友同舞,他的到来,给节日增添了欢乐,令大家难忘。 次日晚,我出了两道题目让住校学生练习: 1、我在“六一”节

2、周副市长和我们共度“六一”节

佳作也有,但是极少。大多数小朋友全然没有了白天那股神采飞扬的高兴劲儿,反倒似几天没浇过水的小白菜,个个无精打采的。我鼓励大家努力写,这些孩子哭丧着脸说:“老师,我写不出。”又是一个“写不出”。

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作文的题材是那么的多样,小朋友投人的时候又是那么的专注,然而,一旦要他们运用文字加以表达的时候,却又为什么清一色的“写不出”呢?

固然有诸多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练习得太

少”。 走笔至此,我不由想起十余年前自己请教叶至善先生小时候习作的事儿。

叶至善先生是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大公子。北京的一次会议上,我与叶至善先生同寝一个楼面。晚间,我向叶至善先生询问他小时候,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教他作文的。原以为,叶圣陶先生教子必然有方,其教授方法一定既科学又管用。想不到的是,叶至善先生用浓浓的苏州口音淡淡地说:“不教的。”这回答颇令人费解。然而,随着听完他以后的介绍,我才茅塞顿开。 原来,叶圣陶先生从不给孩子讲解写作方法、作文人门之类的东西,仅要求其子女每天必须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则悉听尊便,你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鸟、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圣陶先生端坐在庭园中的藤椅上,让孩子把自己当日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他从不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仅说“我懂了”与“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呢?叶至善先生补充说明,如若父亲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我便得调遣词语,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他听明白。直到父亲说:“喔,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再读下来。”我才松了口气,继续读下去。 听叶至善先生说到这里,我明白:作文第一要做到的是:文通句顺,意思表达要清楚、明白。“通”则“懂”,“不通”则“不懂”,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记得,那个晚上叶圣善先生最后是这么说的:“我不晓得这算不算我父亲在教我作文否,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纵观叶至善老先生学习作文的途径是: 1、每天“随便写”一点东西 2、写好以后,多朗读,多修改

粗看,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然而仔细辨来,这实在是学习作文经验之精髓所在。即:多看,多写,多读,多改。而我们小学生见作文就头疼心烦,视作文为洪水猛兽,究其原因,无非是平时少看,少写,不读,不改。

美国作家海明威非常勤奋,有每天早上写几个小时的习惯。他把这种习惯看成是责任,看成一种痛苦的纪律。即使他生命垂危之际,仍不顾医生劝告,写作痴心不改,继续奋笔疾书,直到临终时,还在喊道:“快给我纸和笔。”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每天要写一则寓言。他写好以后总要反复地抄写,不断地推敲。他写的寓言诗《杜鹃和雄鸡》草稿有两百行左右,而发表出来的定稿竟只有二十一行!

那么,每天“随便写”些什么呢?只要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的,令人高兴的,叫人不满的,天上的,地下的,过去的,今天的… … 什么都可以写,既表达思想,又练习文字。

比如,下暴雨了,你可以用文字把这情景描绘下来:

刹那间,豆大的雨点劈里啪啦从天而降。天地之间像挂着一张硕大无比的珠帘,雨点打在窗玻璃上,发出啪啪的声响,雨点打在对面房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不多会儿,地面上的雨水汇成了小溪。我们几个小顽童撑起小花伞,赤着脚在溪水中走过来,走过去,我们还把折成的小纸船放进小湾中,让它远航… …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说的“请倒过来试试吧”的事儿:

一个画家去访问阿道夫? 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要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

“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讲,“要是你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它了。”这个故事应验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你想学会作文吗?那请你准备好纸和笔,每天“随便写”一点,不能偷懒,不能马虎,这样你就不会“写不出”了。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六讲:“百分”的作文不算好作文? 作文课上,我把一位同学写的一篇“百分”的作文念给小朋友听,满以为大家听了一定会啧啧赞叹:“啊,这篇作文写得真棒!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来,那该多好啊!”

没想到,文章才念到一半,大家都摇起了头,还纷纷举起了小手要求发言。当我念完了这篇作文,得到的却是满堂喝倒彩:“不好--”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篇“百分”的作文是这么写的:

我十分喜欢观看电视,遇上精彩的电视节目,我十分高兴;如果看到剧中的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时,我就会十分同情他,有时还会黯然泪下。一个晚上,我因为看了电视而睡得十分的晚,所以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了,还是妈妈把我唤醒的呢!我以十分快的速度穿衣、套鞋、洗脸、刷牙,又十分快地吃完了早.点,背着书包出了家门。

我怕迟到,怀着十分焦急的心情向学校奔去。当我气喘吁吁地来到学校门口,只见值勤老师正轻轻地把门关上。我快步上前,十分有礼貌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老师听了,态度十分和蔼地说:“小朋友,又是你呀,今后可要早睡早起呀!”

听着老师的话,我十分难为情,心想,今后我再也不会这样了。 我念完了作文问同学:“老师为什么称它是一篇?百分?的作文?”小朋友听得倒也十分仔细,所以他们一语中的:“这篇短文里一共用了十个?十分?,加起来就是?一百分?,所以老师说它是一篇?百分?的作文。”

原来,由于小作者词汇贫乏,没有变化,句式呆板,缺乏生气,这篇文章当然不生动了。

在生活中,同样一个意思,我们完全可以用多种的形式来表达。比如,要责怪对方“来得太晚了”,可以这以说:“你现在才来,让我们等得多焦急!”可以这么说:“你不可以来得早一点吗?如果你晚来一步,也许我们早就走了。”也可以这么说:“你做什么事儿都是磨磨蹭蹭的,今天你来得太?早?了点吧!”

三种说法,讲的都是一个意思:批评对方不讲信用,来得太迟了。如果你动一下脑筋的话,还能想出一些别的说法来。

又比如,我们要表达“爷爷的身体十分好”这个意思,同样可以变换各种不同的说法:

“爷爷的身体多结实,身子骨多硬朗!”

“爷爷鹤发童颜,脸色红润,如果他自己不介绍,别人哪能知道他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呀!”

“虽说爷爷年过古稀,可是吃得多,睡得香,三十来斤的米袋,三下两下就上了肩,扛到五楼,脸不红,气不喘,连爸爸看了也自叹不如呢!”

三种写法,各具特色,有的简洁,有的明快,有的生动具体、一气呵成。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一篇“百分”的作文吧。如果动一番脑筋,每一个“十分”都可以去掉,去掉之后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如:我十分有礼貌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可以换成:我上前一步,向老师敬了个队礼,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又如:“听着老师的话,我十分难为情。”可以换成:“听着老师的话,我感到脸上有些发烧,头也不敢抬起来了。” 只要肯动脑,你想出的句子也许比它们更生动、更形象。

我把这些道理讲给学生们听,他们掌握了方法之后,纷纷低头沉思,奋笔疾书,把一篇“百分”的作文改成没有一个“十分”的作文来:

我是个电视迷。遇上精彩的电视节目,我是决不会轻易放过的。有时还会边看边捧腹大笑,手舞足蹈;当我看到电视剧中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时,会非常同情他,甚至黯然泪下。有一个晚上,我因为看电视而睡得很晚,第二天早上当然起不来了,还是妈妈把我唤醒的呢!我看了看墙上的钟,啊,不好,快七.点了!于是

我一个鲤鱼打挺,翻身下床,见了裤子就套,摸到衣服就穿,洗了脸,刷了牙,三口两口吃完了早点,背着书包匆匆忙忙地出了家门。

我怕迟到,所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学校奔去,当我气喘吁吁地来到学校门口,只见值勤老师正轻轻地把校门关上。我快步上前,向老师敬了个队礼,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老师见了,没有批评我,只是和蔼地说:“啊,又是你!小朋友,今后可要早睡早起呀!”

听着老师说的话,我感到脸上有些发烧,脸蛋微微往下沉。我心里默默地说:“今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纵观全文,没有了十个“十分”,文章照样通畅,意思仍然明达。看在眼里,赏心悦目,读在嘴上,琅琅上口。

说来道去,还是一个老道道:作文,要动脑筋!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七讲:从拍报名照谈起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简章上,都有这么一句话:“须缴x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x张。”

免冠,意即不戴帽子。为何要“免冠”?因为戴着帽子,可能会遮去额头部分的特征。为何要“正面”?因为人的五官均在脸部,正面受影,人的主要特征就清晰无比。那么为什么不要全身而要“半身”呢?因为人体的下半身均大同小异,它无法表现人的主要特征,舍去下半身,留着上半身,人体的特征反而显得更为突出了。

总之,报名照须最集中地表现报名者的外形的主要特征。

由此及彼,由拍摄报名照联想到我们的作文。我忽然感到它们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星半点儿相似的地方;拍报名照须找准人体上最能反映特征的东西,写文章何尝不是也要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经验告诉我们:凡要表现文章中心的,必须泼墨如水,着力渲染;反之,则惜墨如金,点到为止。“泼墨”与“惜墨”,则雷同于我们作文的“详写”与“略写”。

平时,我们说:“作文要有具体的内容。”这句话没有说错。因为少了“具体内容”,文章就显得空洞乏味,别人读了不可能获得一个真切的印象。

平时,我们还说:“文章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这句话也没有说错。因为“主要部分”也是文章的“中心部分”。这一部分写具体、写生动了,文章的中心也就突出了。

如果有人说:“文章写得越具体越好。”这句话说得就不够准确,或者说它表达不够清楚、完整,有点以偏概全了。这是为什么?

众所周知,文章要有中心,而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所谓“中心”,即我们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了达到写作的目的,我们必须根据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凡是跟中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必须写具体,写详细。反之,则简略写,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如果我们不分主次,也不问轻重缓急,每个部分、每个细节都无一例外地写得详尽而又具体,周密而又细腻,必然淡化中心,读你作文的人也必然索然寡味,毫无兴致。

我们学过的多篇课文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许地山先生所写的《落花生》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意欲通过一家老小对花生用处的议论,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花了较多的笔墨,着力描绘一家人议论花生用处的情景: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理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至于“我们姐弟几个”如何开垦荒地、如何播种、如何收获的则仅用了一句话: 我们姐弟几个都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几个月”里发生的事,作者仅用了一句话作了交代;“那晚上”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内容,却占据了整篇文章的四分之三。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道理很简单:该写具体的地方,必须写得详尽又细致,舍得花笔墨;不该写具体的地方,则要写得简略,不浪费一点儿笔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略得当”的道理。

写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哪些地方要详写?哪些地方得略写?我们如何去把握与确定它呢?比较容易的是:从题目人手。

比如写《拜年记》这样的作文,必须把“向谁拜年”、“怎样拜年”等内容描绘具体,至于大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收看电视节目”、“丰盛的家宴”等与“拜年”不沾边的内容可以只字不提。 又如,要写《爱养花的爷爷》这样的作文,必须把爷爷如何酷爱养花的事例一一列举出来,爷爷说的话、做的事、心里想的等等都要作明确的交代、细致的刻画。至于爷爷其他的性格特点、有趣的事儿,因与本文中心无关,可以概不介绍。

让我再回到本文的题目上去:我们上照相馆照相,如果讲明要的是报名照,摄影师是绝不会把你的身体、手足等一并照出来的,除非他是一个对照相技术一窍不通的庸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