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昆虫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仅供参考)

昆虫学复习资料

1.简述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

2头部是取食与感觉的中心。 ○

3胸部是运动与支撑的中心。3个体节 ○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 ○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名词解释:

1.体节和体段:组成昆虫体躯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体节;组成昆虫体躯的一系列体节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2.附肢和附器:胚胎发育时期,除头前叶和尾节外,昆虫的每一体节两侧都有1对管状突起,孵化前,一部分突起消失,其余的则演化成了分节或不分节的附肢;附器是指通常不在虫体体节的两侧,也不分节,与胚胎时的管状突起没有同源关系的附属器官

3.初生分节和次生分节:初生分节是以节间褶为分界线的体躯分解方式;次生分节是以节间膜为体节分界线的分节方式。

4.沟和缝:骨板常在适当的部位向内凹陷,凹陷部位的外面留下1条狭窄的槽,称为沟;缝是相邻的两块骨片并接后相对继续骨化所留下的一条膜质线。 5.翅的连锁方式:

(1)翅轭连锁:在毛翅目和蝙蝠蛾等昆虫中,前翅轭区的基部有一指状突起,称为翅轭飞行的时候,翅

轭伸在后翅前缘的反面,前翅臀区的一部分边缘覆盖在后翅前缘的正面,将后翅夹住,以便使前、后翅的动作保持一直。

(2)紧贴连锁:在蝶类和枯叶蛾、天蚕蛾等昆虫中,后翅的肩角不仅膨大,而且还具有短的肩脉,它们

不仅突出,而且伸于前翅的后缘之下,使前、后翅在飞行过程中紧密贴在一起,以便保持一致的飞行动作。

(3)翅缰连锁:在鳞翅目的一部分蛾类中,后翅前缘基部有1根刺或几根强大的刚毛,叫翅缰。前翅基

部的反面,有1簇毛和鳞片,叫翅缰钩。飞翔时翅缰插入翅缰钩内,使前、后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常雄蛾的翅缰仅有1根,翅缰钩位于前翅亚前缘脉的下面;而雌蛾的翅缰可多达2~9个根,翅缰钩位于肘脉的下面。

(4)翅钩连锁:多数膜翅目昆虫后翅前缘的中部有1排向上弯曲的小钩,称为翅钩。在前翅后缘有1条

向下卷起的褶,飞翔时将翅钩挂在翅卷起的褶上,以协调前、后翅的动作。

(5)翅褶连锁:在同翅目昆虫中,前翅的后缘中部有一段向下卷的褶,后翅的前缘有一段而向上卷的褶,

飞翔时两个卷褶连在一起,使前和后翅的动作保持一致。

6.尾须和中尾丝:尾须是腹部第11节的附肢演化而成的1对外长物。在衣鱼母、石蛃目、部分蜉蝣目昆虫中,1对细长的尾须间还有1条与尾须相似的细长而分节的中尾丝,它是腹部第11节背板的延伸物。 (二)论述:

1.昆虫三大口器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基本构造: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

1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2上唇位于上颚的前面,形成口(1)咀嚼式口器 特点:○3上颚的主要功能是持握食物、切断、撕破、咀嚼食物(1分)器的上盖,以防止食物脱落(1分)。○。

4下唇是头部的第3下颚在上颚的后方,是由头部第二对附肢演化而来的,可用以辅助取食(1分)。○对附肢愈合而成的,位于下颚的后面,后头孔的下方,是口器的后壁,具有托挡食物的作用(1分)。

5舌具有帮助运送和吞咽食物的功能(1分)○。具发达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 (2)嚼吸式口器:仅为一部分高等膜翅目昆虫的成虫所特有。主要特点:兼有咀嚼与吸收两种功能,上颚用于咀嚼;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以临时组成吸食液体食物的喙。

(3)吸收式口器:

1舐吸式口器 是双翅目蝇类特有的口器。喙较短由基喙 、中喙、喙 、端喙、唇瓣组成,上颚消失,○

下颚除保留1对下颚须外,其余部分也消失。

2刮吸式口器 双翅目蝇类幼虫口器。口器附肢退化,仅一对口钩 ○

3虹吸式口器 鳞翅目成虫(除少数原始蛾类外)所特有。 ○A.下唇须发达 ;B.1对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组成1个能卷曲的、似钟表发条状的喙,适于吸食花管底部的花蜜; C.每1个外颚叶的内壁具有1条纵沟,两个外颚叶嵌合在一起形成食物道。 4捕吸式口器 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独具,上颚长而宽扁,端部尖,呈镰刀状,内壁有1条纵沟(2○分); 下颚的外颚叶发达,呈细镰刀状,嵌合与上颚沟的上面,形成1对伸出于头前的食物道和唾道(3分)。

5锉吸式口器 左右上颚不对称,2根下颚口针构成食物道,舌和下唇间构成唾液道,为缨翅目昆虫○

蓟马所特有。

6切舐式口器 为吸血性双翅目虻类昆虫所特有。 ○7刺吸式口器:上颚与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用以刺破动、植物的表皮;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口针鞘,用以包藏口针;口针和口针鞘合称为喙;食物道和唾道一般是由2个下颚口针嵌合而成; 食窦和咽喉部分特化为咽喉唧筒,舌内有唾窦唧筒。同翅目、半翅目、蚤目、部分双翅目。 2.翅的分区构造特点,假想通用脉序图的绘制。 (1)翅的分区:

1三缘——前缘;后缘;外缘。翅平展后,靠近头部的一边为前缘;靠近尾部的一边为后缘或内缘;在前○

缘和内缘之间的边为外缘。

2三角——肩角;顶角;○。前缘与外缘之间的夹角为顶角;前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为肩角;外缘与内缘之间的夹角为臀角。

3四区——腋区;翅区(臀前区和臀区)○;轭区。三褶——基褶;轭褶;臀褶。 昆虫翅上的3条褶线把翅面划分成4个区域,位于翅基部的褶线为基褶,将翅基部划分出1个小三角形区,即腋区;翅后部有臀褶,臀褶前方的区域为臀前区;臀褶后方的区域为臀区;有些昆虫臀区的后方还有1条轭褶,其后方为轭区

前缘

肩角

臀前区

腋区

基褶

轭区 內缘

臀角

臀褶

臀区

外缘

顶角

轭褶

(2)假想脉序图: (1) 前缘脉C

(2)亚前缘脉Sc:端部2分支Sc1,Sc2.

(3)径脉R:中部分两支,一支R1,另一支再分两次得到R2、R3、R4、R5。 (4)中脉M:中后部分两次得到M1、M2、M3、M4。

(5)肘脉Cu:中前部分两支,第一支中后部分两支得到Cu1a、Cu1b,第二支不分支得到Cu2。 (6)臀脉A:臀区内不等的脉。 (7)褶脉J:J1、J2。

3.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产卵器的构造特点及其解剖过程。

产卵器由3对产卵瓣组成,第一产卵瓣(腹产卵瓣)—第8腹节附肢的端肢节演化而来;第二产卵瓣(内产卵瓣)—第9腹节附肢的端肢节演化而来:第三产卵瓣(背产卵瓣)—第二载瓣片后方的外长物; (1)直翅目:产卵器由背瓣、内瓣和腹瓣3对产卵瓣和2对载瓣片组成;背瓣、腹瓣发达,内瓣退化

1取雌性棉蝗,先观察腹部末端坚硬的两对产卵瓣,其中背面的一对为背瓣,腹面的一对为腹 解剖:○

2将蝗虫的腹部末端腹面向上,用镊子将腹瓣轻轻拨开,即可看到两瓣的中间有一狭长的三角形瓣;○骨片,即导卵器。

(2)同翅目:腹部第8节腹板多退化或消失,第7腹板形成亚生殖板;第1载瓣片和第二载瓣片均发达;

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互相嵌接,形成发达的产卵器;背产卵瓣特化成腹面向内凹陷、宽大的产卵鞘,着生在第二载瓣片的端部,用于包藏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产卵时产卵器向下伸出。

解剖:取雌禅1头,从腹面观察,在腹部端部可见1根深色的刺状产卵器,从产卵器基部轻轻挑动一

下,即可将它们挑出来。

(3)膜翅目: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互相嵌接,形成发达的产卵器;背产卵瓣特化成腹面向内凹陷、宽大的

产卵鞘,用于包藏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产卵时产卵器向下伸出。 第二篇 昆虫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多胚生殖:是指1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孤雌生殖:指一些昆虫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它分为3个类型:偶发性孤雌生殖,常发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

3.胚盘:胚胎发育过程中,子核间出现细胞膜并逐渐形成围绕卵黄的单层细胞层。

4.胚带:胚盘形成后,位于卵腹面的胚盘细胞增厚变大,由方形变为柱形,形成发育为胚胎的细胞带,即胚带。

5.复变态:有些全变态昆虫各龄幼虫的生活方式不同,形态上也发生了明显分化。因而比一般的全变态更为复杂,特称为复变态。

6.全变态:昆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虫态(1分),幼虫期的翅在体内发育,幼虫与成虫间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食性、栖境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7.半变态:昆虫的幼期营水生生活,其幼体在体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等方面均与成虫有明显分化现象的变态类型

8.稚虫和若虫:因幼体水生,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某些临时性器官,其幼期与渐变态类的若虫有很多相似之处,故称为稚虫(1分),也称为亚同型幼虫;若虫是指幼体除具有翅芽和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生殖器官外,体型和外部构造、内部构造以及食性、习性、栖境等与成虫都大致相同(1分),也称为同型幼虫。 9.幼虫和若虫:狭义的幼虫是指幼体在体形、内部和外部器官构造以及习性、栖境等方面都与成虫差异很大(1分),也称为异型幼虫;若虫是指幼体除具有翅芽和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生殖器官外,体型和外部构造、内部构造以及食性、习性、栖境等与成虫都大致相同(1分),也称为同型幼虫。 10.世代交替: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异态交替)

11.休眠与滞育: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当不良条件消除时,昆虫可立即恢复生长发育。滞育是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滞、 不食不动的现象。滞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12.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的发育过程,即昆虫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起,到第二年的越冬虫态结束止的发育过程。

第三篇 昆虫行为学 一.名词解释:

1.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2.警戒色:是指昆虫的鲜艳色彩或斑纹,具有使天敌不敢贸然取食或厌恶的防御行为。

3.迁飞和扩散:迁飞是是某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扩散是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

4.昆虫的食性:昆虫在自然情况下的取食习性,包括食物的种类、性质、来源和获取食物的方式等。 第四篇 昆虫的内部结构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血腔和体腔:昆虫的循环系统属于开放式循环系统,因此整个体腔就是血腔。 2.血液和血淋巴:由于昆虫没有单独的淋巴液(1分),其血液兼具哺乳动物血液和淋巴液的某些特点(1分),因此昆虫的血液又称血淋巴。

3.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单细胞腺是由一个真皮细胞特化而成,腺细胞比一般的真皮细胞大,细胞核大而不规则(1分);多细胞腺则是由多个皮细胞内陷而形成的腺体,昆虫大部分腺体都是多细胞腺(1分)。

4.肠外消化:一些昆虫在取食以前,将唾液注入寄主组织内(1分),然后将初步消化的食物吸入肠内,这种消化现象称肠外消化(1分)。

5.共生物:许多昆虫体内存在着共生的微生物,和昆虫互相依存。

6.贲门瓣和幽门瓣:贲门瓣是由前肠末端的肠壁陷入中肠前端形成的环形内褶,能将前胃中的食物直接导入中肠,阻止中肠内食物流入胃盲囊;幽门瓣位于中后肠交界处,引导中肠内的食物残渣进入回肠(1分) 7.马氏管:是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 基部与后肠肠腔相通的、端部游离于血腔中且顶端封闭 的细长盲管(1分),是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1分)。

8.气囊:是昆虫气管的局部膨大而形成的囊状构造(0.5分),气囊壁比较薄而柔软,无明显的螺旋丝,有利于通风及增加浮力(0.5分)。

9.气管鳃:气管鳃是某些水生昆虫体壁向外突出的丝状或薄片状的结构,其中密布气管的分支,气管内的气体需要跨体壁与周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10.直肠鳃:也是气管鳃的一种,但它位于直肠内,因而又特称为直肠鳃,是蜻蜓稚虫的呼吸器官。 11.气管:是由外胚层内陷发育而成的管状构造,具有通风作用

12.半气门式和两端气门式:半气门式具有8对有效气门,即l对前胸气门和7对腹部气门(1分);两端气门式仅有2对有效气门,分别位于前胸和第8腹节上(1分)。

13.JH:即保幼激素,是由咽侧体分泌的起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内激素之一。 14.BH:即脑激素,是脑神经分泌细胞内包含的神经分泌颗粒(1分),又称活化激素。

15.MH:即蜕皮激素,是昆虫幼虫期的前胸腺受到促前胸腺激素的刺激后,细胞内出现的大量分泌囊泡所分泌的物质

16.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1个细胞体、1个或多个树突和1个轴突3部分组成,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17.反射弧:昆虫的感觉神经元将接受到的内外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通过由联络神经元形成的大量的突触联系,将刺激信号整合并传递给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随后传递给效应器,最后引起行为或生理反应的1次冲动传导途径称为1个反射弧。

18.中枢神经和中神经:中神经普便存在于幼虫及蜻蜓的稚虫体内,位于前后两个神经节的两条神经索之间,起源于前一神经节;而中枢神经则包括脑和腹神经索,是昆虫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

19.肌纤维和肌原纤维:肌纤维和肌原纤维: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单位,是1个大型的多核细胞,由肌膜、肌质、肌细胞核、肌原纤维等4部分组成(1分);肌原纤维是肌纤维中特有的功能性细胞器,是肌细胞的基本功能单位(1分)。

20.报警信息素:是社会性或群栖性昆虫对抗外来侵犯时释放的1种诱导产生聚集或防御行为的物质。 21.性信息素:也称性外激素,一般由专门的腺体分泌于体外,能影响同种异性个体产生求偶行为和相应的生理反应的化学物质

22.利它素和利己素:利它素是一种昆虫释放的,能引起它种个体产生对接受者有益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利己素是一种昆虫释放的,能引起它种个体产生对释放者有益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

23.受精和授精:受精是雌虫排卵时,卵接受来自受精囊中的精子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授精是两性交尾,雄虫将精液注入雌虫并将精液储存在受精囊中的过程。

24.贮精囊和受精囊:贮精囊是指部分种类昆虫雄性的输精管,常有一部分膨大成囊状的结构,用以贮藏从精巢管中排出的成熟精子团。受精囊是指雌性昆虫在生殖腔上有1个囊状构造,其导管开口于生殖腔上,具有接受和贮藏精子的功能。 二.论述:

1.昆虫内脏器官的位置?

答:消化道和马氏管:位于体腔的围脏窦中,背血管在消化道的上方背血窦内,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下方的腹血窦中(2分);

绝大部分昆虫的气管系统以气门开口于身体各节的两侧,以主气管和支气管网分布在体壁下方及各内脏器官之间,再以微气管伸到各组织之中(1分);

生殖系统:位于围脏窦内消化道的背侧面,包括雌性的卵巢或雄性的精巢,沿后肠两侧延伸到消化道腹面,以1对生殖管(侧输卵管或输精管)会合于腹部末端(2分)。 2.昆虫体壁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及其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答案:昆虫体壁的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底膜、真皮细胞和表皮3部分,表皮又可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2分)。 昆虫体壁的功能:体壁是体躯的最外层组织,是维护肌体内环境的保护性屏障(1分);既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又可防止外界病原菌和杀虫剂等外来物质的入侵(1分);由于表皮的局部骨化,体壁具有坚韧性和机械支撑功能(1分)。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杀虫剂能否顺利穿透体壁进入虫体,取决于杀虫剂的理化性质和昆虫表皮的结构特性。昆虫上表皮通常是亲脂性的,而大多数杀虫剂,尤其是触杀剂也都是脂溶性的。 3.昆虫消化系统的组成。

答案:根据结构和机能的不同,昆虫的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2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分别来源于外胚层、内胚层和外胚层(1分);其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为前肠的纵肌在内,环肌在外(1分);中肠与后肠的环肌在内,纵肌在外;中肠最内层为围食膜,而前肠与后肠的最内层为内膜(1分)。 4.昆虫血液在体腔中的循环途径。

答:心脏的各个心室,一般是从后端开始,作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依次向前,呈波浪状蠕动,以此将血液从后端向前推进,经由大动脉进入头部(2分);进入头部的血液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在血腔内从前向后经由胸部流进腹腔(2分);腹腔的血液在背、腹膈的波动下,在向后流的同时向背面流动,从围心窦进入心脏,再进行下一个循环(2分);血液在附肢中也循一定的途径流动,在触角和上颚内,由腹面流进,背面流出;在下颚和下唇内,由背面流进,腹面流出(2分);对于有翅的昆虫,在翅基辅搏动器的作用下,血液主要流动于翅脉内气管周围的翅脉腔,其次为上下翅面间的组织空隙,方向是沿翅前端的翅脉流向翅端,再经后部翅脉返回胸部(1分);在大多数昆虫足的内部,有1层膈膜将其分成前后两室,靠辅搏动器的收缩或借助足的活动,血液从后室流进,从前室流出(1分) 5.昆虫的呼吸方式,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间的关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