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之解读
1.洪堡特简介
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洪堡特的学术活动,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古典文化等传统人文领域,也涉及到生物、生理、解剖、心理、地质等自然科学。他在政治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语言学诸领域,均有诸多创获,但在语言学方面他下力最勤,著述最多。他对许多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非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言现象,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宏大深邃,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2.洪堡特语言学思想 2.1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2.1.1语言起源: “突现论”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 – 1803,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语言之兴起是出于自然,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姚小平, 1999: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上持“进化论”的观点,即人类语言从动物语言演化而来。
而洪堡特认为语言学应当依靠经验事实,而不是信赖那些关于人类及其语言的起源的神话传说,即使是初始的语言也必定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一种只为两个人所用的语言是违背经验常识的,以此反对语言起源的“特创论”。他也认为,人类本性与动物本性并非毫无共同之处,人类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动物“语言”的成分。他指出:“语言的提高自然是逐渐的,然而语言的发明却只能一举而成。”, “人与世界的接触犹如闪电,从中便产生了语言;不仅语言的发生是如此,而且,人在思维和讲话的时候也一直是如此(姚小平, 1995:83-84)。”语言的发生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他坚持语言起源的“突现论”的观点。
2.1.2 最早的语言:歌唱 赫尔德:“语言是从表达情感的自然发声演变而来(姚小平, 1999:Ⅳ)。”而洪堡特则认为:“词不是迫于需要和出于一定目的的,而是自动地从胸中涌现的,任何荒原上的游牧人群,都有自己的歌曲。因为人作为动物的一类,乃是歌唱的生物,只不过他的曲调与思想相联系(姚小平, 1995:86)。”他进一步指出人最初是在歌唱的时候无意识地迸发出了词语,他把语言的初态假想为音乐、歌唱,这虽未触及语言起源的实质,但是其与语言的使用和语音相关。
2.1.3 语法形式四阶段假说 2.1.4语言的阶梯式发展和分类
洪堡特根据语法形式四个阶段产生和发展假设,认为人类语言沿着一条由低向高呈阶梯式发展的道路向前发展。按阶梯式发展之说,处在第一至第四阶段的分别是:初民语言、孤立语言、粘着语言和屈折性语言。
他根据词形有无变化和变化的复杂程度,世界语言被划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三个类型。
2.2 语言的系统
2.2.1 整体与部分洪堡特指出,每种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还把这个系统比作“一个出色地织造成的象征网络”。他说:“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作一幅巨大的织物,其中的每个部分都与其余部分、各个部分都与整体有着或多或少清晰可辨的内在联系。无论从哪个方
面观察,人在讲话时始终只能接触到这幅织物的一个孤立的部分,然而他却总是本能地从整体出发去把握这个部分,仿佛在他面前同时呈现着个别、具体的、有着必然一致关系的所有组成部分。”(姚小平, 1995:105) 他把人的这种把握‘整体—部分’的能力称为“一种类似于直觉的、关于整个系统的前感觉。”,同时他还认为整体和部分的范畴也包含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中:人身上有两种力量。一方面将完整的东西解析为确定数量的要素,另一方面又将这些要素进行无限组合。就言语活动而言,人在听话时能够将完整、连续的话语切分为词,在说话时能将音节合成完整的词,再将词组织为完整的句子。
2.2.2 系统的层次 洪堡特指出,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概念,一个低层次的主题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结果中,便成为其组成部分。他对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分析,可归纳为:分音节——音节——词——句子。
从音节到句子,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统一性。音节只有“语音的统一性”,词除了语音的统一性,又包含了“概念的统一性”;句子则体现了陈述的统一性。他还认为句子是最小的“完整的言语”,语言系统的最高层次以此为限,比句子更大的言语单位,如今天我们所说的“话语”或“篇章”等,已不属于语言系统内的问题。 2.2.3系统的演变洪堡特把语言系统的演变解释为结构关系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发展过程。语言在时间的进程中是逐渐变化的,从语音、词汇到语法形式,语言中的一切成分都在可变之列。他指出,整体的各个部分不可能同时发生变化,变化必然始于某一部分;当一个部分起了变化,导致它与其余部分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另一个或一些部分就会发生反方向的变化,从而在各部分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关系。洪堡特将这种系统内部关系保持均衡和谐的规律称之为“补偿规则”。
虽然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其系统(结构)的内部联系却相对稳定的;系统以整体力量控制着所有的部分,要求它们保持形式的一致性。
2.3 语言有机体
洪堡特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一个整体,而且还是一个“有机体”(Organismus);“语言是有机生命体在感性和精神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所以语言也自然地具有一切有机生命的本性。”(《五卷本洪堡特选集》,第3卷,第2-3页)。这种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它的每个成分都依赖于其他成分存在;第二、所有成分则都依赖于一种通贯整体的力量而存在。所谓感性和精神活动,洪堡特都用来指思维形式;思维形式和表达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便可称为语言。至此,语言有机体本性的思想就变成了: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钱冠连先生认为他的语言有机体思想体现了人体与语言的全息关系。
2.3.1语言是一种官能
语言的有机体源于人类说话的普遍能力和需要,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简称《导论》)中,洪堡特把语言称为一种“官能(Organ)”, “??语言是内部存在的官能,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官能。”他认为,语言作为人类心灵的一种“感官”(Sinn),可以比之为人的视觉能力或蜜蜂构筑巢穴的本能。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类种属固有的能力。作为一种生理—生物的能力,语言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在这一意义上,的确可以把语言理解为一种有机体组织,它是人这一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洪堡特称语言为有机体,但也指出语言与有机体的区别:“语言是一种自然的、人类的、与人本身的概念同在的功能。??语言虽然为人的机体器官所限,但实际上属于人身上的精神部分;语言决定了人的思维的明确性,并且可以不受思想和感觉限制地自由运动。这种自由使得语言超脱了有机体的界域,所以,按照严格的理解,说话决不应被视为一种有机的过程(姚小平, 1995:111)。”
2.3.2语言的有机构造和方法
语言属于精神的有机体——人,因此具有与人类精神密切关联的“有机构造”或“组织”。按照洪堡特的说法,语言的有机机构造是一下子完整地形成的,并且一经形成就不再发生重大变化。此处他所说的“有机构造”,一般说是指语法,就曲折语言来说特别是形态。这里的“方法”即一种语言构成要素和处理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的方式。“方法”是语言存在所依赖、言语活动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具有持久不衰的活力,所以把握了“方法”就是领悟了语言的生动本性。语言的任何具体组成部分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然而语言的“方法”一般说是恒定不变的;一种语言有可能从其他语言中吸纳很多成分,但只要其“方法”在,它就不致失去“精神个性”。同时洪堡特把语言的“方法”分为孤立、粘着、屈折、复综等几种。
因此洪堡特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理性的智力本能,其意义是语言是人类心智固有的一种活的创造能力,而不仅仅只是言语行为的可观测的产物。
2.4 语言的创造性
2.4.1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语言活动的目的,是把声音转化为思想的表现物,它使说话者能够无限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语言手段。他指出:“语言绝不是产品(Ergon,即“制成的东西、所作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活动(Energeia,即“作用、活动”)。(姚小平, 1995:121)”他所说的“活动”,就是精神的创造活动。他说:“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
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意味着语言具有创造性。语言的创造性,当然首先是指精神活动创造性,但除此之外,还包括语言自身的创造性,即语言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生成的特性。他认为,语言是一个变化生长中的有机体,每一种语言都有从自身内部进行创造、自我生成的生命原则。这种原则,则是精神力量为之设定的。
2.4.2规律的创造和非规律的创造
当我们论及洪堡特关于语言创造性的观点时,首先需要分清,他所说的是遵从规律、合乎规范的创造,还是不为规律所限、导致变异的创造。
2.4.2.1规律的创造:有限的手段,无限的运用
“语言面对着一个无限的、无边无际的领域,即一切可思维对象的总和,因此,语言必须无限地运用有限的手段,而思维力量和语言创造力量的同一性确保了语言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段话,由于被人们积极引用和大力发挥,洪堡特关于语言以“有限的手段无限的运用(make infinite use of finite means )”的说法已为语言学者熟知。所谓“有限的手段”不仅指规则,而且也是指数量上可以确定的基本要素。
在语言最低的层次上,音位(洪堡特成为“分音节”)组合为音节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说是无限的,音节的数目也是多的不可计数的,在有些语言里甚至是有限的,但音节组合为词的可能性则近乎无限;同时,词虽然多的难以计量,组词构句的规则却是有限的;最后,言语表达的可能性有时是无限的,可能构成的句子更是无限。
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否则语言的产生就不可能完全随环境而转变;也正是由于具有心智上的创造性,语言才可能随环境的需要而变化适应。只有这样,语言的核心事实才能得以解释:说话者任何时候都能将可供他们使用的有限语言手段作无限的使用。也就是说,语言的本质特征就是讲话人具有的这种讲话并理解话语的创造能力,而不是可以听到的、看到的话语和写作的产物,更不是语言学家对语言进行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在跟人类所有语言的意志关系上都保持着这种适应性。”
他注意到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外部条件的重要性,但他把内在力量的自主能动性置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