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字。 阴阳——起于《周易》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诗经》。 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山海经》,载药126种。 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西周医学分科:食医(营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
建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 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 、《足臂十一脉灸经》- 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九针:是古代医家用来治病的九种针刺工具,包括铍针、鑱针、锋针、员针、鍉针、大针、长针、圆利针,毫针等。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素问》《灵枢》各9卷 每卷9篇,合计162篇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难经》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 主要内容与成就:1、载药365种 2、分为上品、中品、下品 3、概括了药物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 淳于意及其诊籍
诊籍:西汉淳于意在被汉文帝召见时,叙述的25位患者的医疗记录,被称为“诊籍”,被记录在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人。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1、麻沸散:东汉华佗创制的一种中药全身麻醉剂,用于施行腹部手术。2、五禽戏—东汉华佗在继承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制的一套体操,开创了我国保健体操的先例。
对《内经》的整理注释
齐梁间 全元起《素问训解》 --最早整理《素问》 隋唐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全面分类唐 王冰《注黄(《次注》)-影响较大
《伤寒杂病论》因战乱离散
魏晋 王叔和首次对其搜集、整理、编次唐 孙思邈于《千金翼方》中整理《伤寒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首创方、证、治结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
魏晋 王叔和《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确立 寸口脉法 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隋 巢元方 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传染病起自 乖戾之气 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漆疮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成就
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经集注》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东汉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最早的炼丹著作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
腧穴349个,双穴300个,单穴4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4、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唐·昝殷《经效产宝》 -----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唐《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 最早提出小儿体质“纯阳”学说 首次记载用烙法断脐预防小儿脐风
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肘后救卒方----晋·葛洪(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对天花病、沙虱病的认识,是世界最早的。(2)“以毒攻毒”防治疾病。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的方法,是免疫学思想萌芽。(3)所载治法“简、便、验、?”。
孙思邈《千金方》的主要成就:
(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方6500余首 (3)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4)强调综合治疗
(5)对药物学深入研究 (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7)整理研究《伤寒论》 我国正规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 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 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含伤科)
咒禁科 宋出现儒医
校正医书局----北宋设立的搜集整理校勘古医籍的机构,为当时医学的发展和后世医籍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宋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本草纲目》的蓝本
张元素《珍珠囊》-倡药物归经说、引经报使说。
元代 忽思慧 《饮膳正要》 -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专书。 施发《察病指南》,创制33种脉象图。
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以《敖氏验舌法》为基础,绘36种舌象图谱,现存第一部文图并用的验舌专书 。
葛可久《十药神书》--肺痨病专书 宋 《卫济宝书》最早记载“癌”字
悬吊复位法-- 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对颈椎骨折脱位进行牵引复位的方法,是伤科史上的创举。
杨子建《十产论》:各种难产及助产法,其中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虞流《备产济用方》 催生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宋 山东医家 钱乙《小儿药证直决》 在理论上系统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治疗上“柔润”,创儿科专用方剂。 刘昉《幼幼新书》,载三关指纹检察法。
宋 宋慈《洗冤集录》5卷--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法医学专著
刘完素——火热论代表作: 《素向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张从正——攻邪论代表作《儒门事亲》
主要学术思想:1、倡攻邪论。“邪去而元气自复”,“补之适足资寇”,对攻邪与扶正关系强调攻邪,对汗、吐、下三法应用的范围很广。2、发挥了补的含义,认为凡能增益五脏者均可谓之补。促进病人进补才是真补之道。
3、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因素。提出“达时变”—因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
李杲——脾胃论代表著作:《脾胃论》
主要学术思想:发挥了张元素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和内伤,创内伤脾胃学说,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学术思想的中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指出内伤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善于运用分别补上、中、下三焦元气,并以补脾胃为主的原则,采取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称“补土派” 朱震亨——相火论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主要学术思想:力倡“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
“相火” 有常--“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有变--易妄动--煎熬真阴 治疗上倡滋阴降火之法,状况用滋阴降火之剂,故被称为“滋阴派”。
一、药物学
朱橚《救荒本草》 --药食两用植物学著作兰茂《滇南本草》 --地方性本草专著 《本草纲目》的内容和重要成就: (1)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
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新增300余种,附图1000余幅,方1万多首。 (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 (3)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4)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5)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 (6)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7)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吴有性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的伟大创见《温疫论》创戾气说,对温病病因的创见:(1)疫病是由戾气引起。
(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
(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4)戾气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叶桂代表作:《温热论》 主要内容:(1)阐明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2)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3)提出温病的诊断方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疒。
2、薛雪 代表作《湿热条辨》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及诊治,是对湿热病专篇论说第一人。
3、吴瑭代表作《温病条辨》 创立三焦辨证,指出温病发展过程中有上焦、中焦、下焦的不同,并认识到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不可分割的。在治疗温病的方剂上,有大量创新,提出在卫用银翘散,入气用白虎汤,在营用清营汤,入血用犀角地黄汤等。
人痘接种术—16世纪前发明的通过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温补派—薛己、张介宾、赵献可 反温补派—徐大椿、陈修园
外科三派、代表医家、著作、学术思想
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 消、托、补三法。全生派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将外科病证分阴阳两类 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从内科角度论述治疗外科疾病
最早的麻风病专书-《解围元薮》,沈之问著。最早的梅毒病专书-《霉疮秘录》,陈司成著。
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
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
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徐春甫创建 最早的中医杂志 -《吴医汇讲》 唐大烈主编 一.唐宗海 字容川 代表作:《血证论》《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最早提出“中西汇通”说二、朱沛文 字少廉
代表作:《华洋脏象约纂》
费伯雄 《医醇賸义》 外科与伤科
外治法专家吴尚先 《理瀹骈文》 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 以膏药为主
1929年2月余岩(云岫) “废止旧医案” 1929年3月17日 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