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中学高2016级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
很多人都认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而在这之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的改变微乎其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改变土地和植物,田地先是零零碎碎,星星点点,到最后连天连地,几乎所有能种植的平原都被开垦出来,包括山巅。与此同时,很多植物也在慢慢减少,成了珍稀植物,甚至濒临灭绝。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又开始污染海洋和空气。可以说,我们与自然并未真正和谐共处过,只不过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使得自然陷入更深重的危机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食物链一环套一环,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不是只靠人文观念中的平等友爱就能带来和谐,人类首先要做的是控制人口规模——如果科技的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那么地球的生态压力就无法减轻;而如果人人都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台湾写《讨山记》的阿宝、这两年生活在终南山上的二冬那样去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必将给自然带去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对于60亿人类来说,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
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大自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变成了“小自然”“小小自然”,很脆弱,也很珍贵。回头去看,大自然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被毁掉,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常被生态文学所诟病的现代文明在居中调停。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都市中就能获得大量生活资源,大自然还有什么机会苟延残喘,全球森林的覆盖率又怎么能出现上升趋势?
谈及生态文学,人们存在着一种印象: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书写对象是那些花木藤草、鸟兽虫鱼,要把人类放在万物中去平等考量,核心思想是老庄的齐物观;生态文学仿佛就是要与工业文明为敌,推崇躲开现代文明,与原始山林为伍……然而,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生态文学的视野不应止于此。生态文学当然应关注花木藤草、鸟兽虫鱼,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反思人类的急功近利,但也不应忽略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时代已经走到了21世纪,与其退却去求诸历史,不如勇闯去求诸未来;与其反工业反现
代文明,不如加大力度,多快好省地发展科技,推动文明滚滚向前。想想看,当农业畜牧业食品制造业更高效环保地提供健康的食品时,当无污染能源应有尽有时,当人类出行都在天上飞、地面的道路可以废弃时,当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不再给地球过大压力时,大自然无须伤及本体,就能给予我们馈赠,比如清风明月、花香雨露,那时,回归自然怀抱的我们才是问心无愧的。
由此,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我们要做科技的坚定拥护者,让科技帮助人类实现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再做饕餮自然的掠食者,而是自然秋毫无犯的访客,这才是对自然的最高致礼。
(摘自谢宗玉《生态文学之思》《光明日报》2018年02月0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群体性的开垦和种植行为导致了土地增加,植物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结果。
B.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自然破坏空间的扩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遏止了现代科技的进步。
C.迄今为止,庞大数量的人口并没有完全毁掉大自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D.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文学的印象多停留在老庄的齐物观上,把花木藤草、鸟兽虫色作为书写对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
B.作者先破后立,用事实说话,阐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不止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观点。
C.作者认为“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的前提是科技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
D.文章首先立足人与自然,论述生态问题,既而论述生态文学,得出观点。步步深入,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可以依靠平等友爱的文化理念,还应该注意控制人口的规模。
B.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森林的覆盖率不太可能出现上升趋势。 C.对于生态保护,今天的我们要多一些面对未来的勇气,多一分加快发展科技、推动文明的决心。
D.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是人类实现绿色生活的重要依靠,所以生态文学创作绕不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麦子黄了 杜学峰
黄亮升任了副局长。老黄接到他儿子电话的那天,他让老伴把家里的那只老母鸡拎出来宰了,砍下半边炒了下酒。昏黄的灯下,旁边坐着老伴儿,老黄独自一人喝酒,边喝边与她娘说着话:“咱儿子争气呀,十几年的书没白念,当年我先钻窑孔后甩大锤劈山开石,虽落下了很重的矽肺病,值呀。你看邻居的狗娃,小时候吃得胖胖的,人见人爱,都说那娃有福气,今天呢,狗娃在城里过的是什么生活啊,一根竹棒,两根绳索,在车站跑着揽活。哎,我有次看见他站在副食店门口将一瓶啤酒汩汩地灌了下去,看着心疼啊!”
老黄那晚喝得很开心,喝得上眼皮粘粘的,然后倒将桌旁的床铺,欢快的鼾声似乎一夜在宣泄老黄的心情。
日子如山岗掠过的风,一下子就到了腊月。
那天,他娘接了个电话,说儿子今年过年不回来了,就在城里过,春节有空再回来。 老黄一言未发,抽出烟叶,裹着烟卷,自顾自地抽起旱烟,缕缕蓝烟缭绕着老黄的脸。 那年过年,没有往常的热闹,但老黄是沉静的,该吃吃,该喝喝,说话也响。他没去谈以前做科长的儿子会年年回来,好吃的一大桌,尤其是自家山里出产的干笋子,儿子吃了一碗又一碗,边吃边说好吃,还吃得过后直流口水,然后打着响嗝,和父母拉家常。老黄不愿也不敢让自己情绪发酵,以免蔓延开去,醺了他娘,弄得过年伤感。
大雁回了,抖落一路的风尘;新燕来了,啄上新泥筑新巢;麦苗青了,房前屋后一片翠绿。大地像一片海,风拂过,唯见绿浪起伏。老黄和老伴儿躬着腰,侍弄着庄稼,像两个圆点在绿浪里隐没。
儿子没回,差不多快一年了。
儿子其实也并不是没牵挂父母,有隔三差五的小车来到家门口,一袋袋一件件的东西,都是司机代搬,邻里好生羡慕。而唯有老黄默不作声,仍旧只顾摸出烟袋,裹着烟卷,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