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明辨性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案的探讨
在大学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明辨思维提倡明辨式思维方式,是在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领学生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知识的探索和寻求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明辨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1]。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研究了在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中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一、明辨性思维的概念及意义
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又叫审辩性思维,主要指对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1]。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奇科分校的摩尔(Moore)教授,在其《批判性思维:走出思维的误区》(美国大学最为畅销的教材)中,指出明辨性思维有两层含义:(1)对外界信息给予批判性思考,以做出积极的选择;(2)人们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技能。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庸》(孔子思)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提倡明辨式思维方式[2]。
目前,国内高校虽然积极提昌素质教育,甚至将素质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设置在大学的培养方案中,但传统教育观念――以教
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授课的方式,这种传统教育严重抑制学生个性的发挥,使得学生盲目听从,导致缺乏学习思维的活跃性和批判性,更缺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高校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明辨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3],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辨性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常规的课题教学来实现,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和努力[4],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作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大学,特别是作为培养软件工程设计专业人才的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编程思想的重要课程,因此,在领导性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授过程中,融入明辨性思维的培养,对培养学生严谨的软件设计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芝加哥大学(培养了81名诺贝尔奖得主)校长Robert曾经说,“我们给学生一种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脱离课本进行创新性的独立性的思维;给学生提供一种教育,能够从更高层面上,带来一种灵活性,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变化。”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独立性的思维方式,逐步建立学生的编程思路。我们结合明辨性思维的核心思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强调学生的“主体”,设计
教学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一)教学模式
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需要认真准备和设计每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准备和设计课程中,增加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增设问题的探讨时间,提供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在上课之前,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给出下次课需要教授的新内容的编程题目,让学生课后根据编程题目预习课本内容,准备好编程代码。本次课前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编程代码,选出代表上讲台展示代码,讲解含义,并提出疑惑。通过教师的提问与点评,学生的疑惑,引出本节课内容。在下课之前5分钟,再布置跟本次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难度和广度的课后编程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并布置下次课程的预习编程题目。课后的习题编程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上机运行测试多组数据,记录测试结果。整个教学环节始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主动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再是单向知识的授予者,而是通过师生的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探讨者。通过这样的主动预习、主动提问、带着问题编程,提高学生的独立编程思维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能力。 (二)综合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检验重要途径。基于明辨性思维的教学体系下,对学生的考核,仅仅基于书面考试,是不够全面的考核方法。因此,基于明辨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