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芥川龙之介的死亡超越意识

论芥川龙之介的死亡超越意识

作者简介:杨兰凯(1982—),男,汉族,河南省开封人,讲师,文学学士,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基础部 河南 郑州 450007)

摘 要:尽管死亡带来的终极否定使芥川最终放弃了生的权利,但芥川的自戕并非完全浓郁的生命悲情,而是更多蕴涵了对死亡的超越。对于不断与生命角力的芥川来说,对死亡的渴望,或者说对自杀的谋划,毋宁说是一种超越死亡的解脱。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死亡;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他的作品文笔俏皮,精深洗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尽管1927年芥川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35岁的生命,但探究芥川作品及其生平经历,不难发现,对死亡的超越意识不仅进入了芥川的创作,而且存在并影响于芥川最后的生命历程。 一、超越生命的终极价值

没有超越生命价值的更高的终极价值,就没有放弃生命的理由。关于芥川的自杀,在日本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是因为身心的衰竭,尤其是精神障碍症的加重;有的说是艺术创造力出现衰竭,艺术之路走到末途。对于不断与生命角力的芥川来说,对死亡的渴望,或者说对自杀的谋划,毋宁说是一种超越死亡的解脱。

对于芥川来说,母亲成为“狂人”的事实始终是制约他精神发展的障碍,芥川的一生时时处于要步母亲的后尘、步入精神发狂这样一种恐惧之中,精神衰弱和精神障碍症都被芥川认为是发狂的前兆。在芥川死前,有几件典型的事刺激着他脆弱的神经:女歌人秀茂子曾威胁芥川说自己的婴儿是芥川的孩子;好友宇野浩二发疯并被送进疯人院,芥川所受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宇野的发病给了他极大的震惊,另一方面处于一种特别的好奇心,对宇野特别关心。芥川对宇野的关心莫如说是对发疯后的自己的观察。芥川是一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同时又极具理智。所以,失控比死亡更加可怕,与其无法控制没有方向的发疯,不如平静的走向完美的死亡。对芥川来讲,死亡是对自己注定要发疯的命运的胜利,使自己的尊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存,也使得自己的形象完美的留存下来。 叔本华认为:“不管死亡如何令人恐惧,其实它本身并不是灾祸。当生存中或自己的努力遭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成为不治之症和难以消解的忧愁所烦恼时,大自然就是现成的最后避难所……”在苦恼的人生中,因为有死亡,才可以得到慰藉。芥川在大学中曾经系统的学习过叔本华的哲学,叔本华的厌世主义与宿命观对芥川颇有影响。

二、超越生存的困境

死亡是对利己心的大惩戒和重获自由的转机。芥川不止一次在文章中和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生存中的窘境:一方面想要自由,一方面却无法放弃肩上的责任。芥川不止一次抱怨生活的困苦,

要应付各种生活的琐事,无法全身心的享受生活,享受创作,享受艺术。尤其是后来,经常为生活所累,成为“舆文为生”的写字人。他想彻底为自己而活,却又不得不在道德和良心的约束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内心本能的利己主义和时刻检查和制约自己的道德感在不断斗争。这些矛盾使得芥川无法找到一个制衡点,为获得最后的解脱,只能选择自杀。

弗洛伊德关于爱本能和死本能的争斗可以解释芥川的这种选择。死亡本能是一种进攻性、破坏性本能。人们在关于爱与死亡的斗争的经验中,当人身强力壮时欲望在爱中会满足,他还是爱生命本身;然而,当人们在无休止的生存竞争中弄得筋疲力尽时,就渴望返回他们所由出的无机状态,也就是死亡。疾病缠身的躯体无法承受生命的重担,敏感的心灵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为了获得最后的自由,死亡成了最后的超越,超越死亡之后,芥川终于达到了永久的平静。

三、对艺术的最终完成

纵观大正时期的文坛,最大的特色是青年作家群极受重视。当时执文坛之牛耳在文学上卓有成就者,几乎都是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前后的青年。但这也成为大正文坛最大的破绽所在。青年不能永远是青年,驱逐了明治文坛老人们的青年,曾几何时,自己也不再青年,不得不交棒给下一时代的青年,基于这一单纯明晰的理由,大正的作家,大半都以异常的短命而终身。

大正终了的第二年,芥川龙之介自杀成功。这是大正文学命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