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是数学史上着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

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

(三)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或者非A\。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下面举例说明。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

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但在日常交流中或说话的正式场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说话技巧。

-1996年,李登辉散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后,有记者问:\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沈国放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

-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

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

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有能考上清华。\

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

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 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 C.赵老师的推测成立。

D.如果方宁考不上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 E.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题干中张老师和赵老师的推测形式分别是\如果P则Q\和\并且非Q\,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必有一个推测成立且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不成立。又由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因此,李老师和王老师的推测均不成立,即事实上余涌考上了清华。因此,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即E项为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