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波

反射波

反射波

一、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进行反射 波法测量,追踪目的层位,连续有效地获取地下构造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布置激发点和接收排列,这种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称这观测系统。比较常 用的排列类型有中间放炮排列和单边放炮排列。沿测线连续测量时,一般选择单边放炮排列,沿一个方向移动炮点和检波器排列比较方便,单边放炮排列如图1所示;在界面倾斜时通常在下倾方向放炮,上倾方向接收。

图1 单边放炮排列的探测范围

反射波法的观测系统又可分为单次覆盖和多次覆盖两类。单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特片是对反射界面上的每个反射点只追踪一次;多关键作用 覆盖观测系统的特征是对反射界面上的每个反射点多次追踪。

根据反射原理可知,在地层水平的情况下,反射波法观测反射 界面的范围一般为二分之一排列长度(见图1),在界面倾 斜时有所改变。为便探测的反射界面范围覆盖整条测线,必须根据测线的长度和反射波的探测范围设计合适的排列间距或炮点间距。

1.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图示

反射波法的观测一般用时距平面图或综合平面图表示。时距平面图用时距曲线表示激发点和接收排列的关系。综合平面图是将测线画在图纸上,并从测线上的各个激发点分别向两侧做与测线成45度角的直线,构成 坐标网,并将测线上的各接收段分别投影到通过相庆激发点的坐标(斜线)上,并用粗线段或有色线段标出。

2 反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利用单次覆盖观测系统追踪界面时可用以下几种观测系统。 A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1

反射波

图2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如图2a所示,在O1点激发,O1O2地段接收,探测的反射界面是A1R1段,然后在O2点激发,同样地段接收,探测的反射界面是R1A2段。O1和O2点是互相换点,波射线的方向虽然不同,但是反射波的传播路径相同,所以波的传播时间相等。O1O2排列观测完后,再移至O2O3排列,同样分别在O2和O3点激发,可以相应地探测A2R2和R2A3界面。照此依次追踪下去,就可以追踪整个界面A1-A5。这种观测方式称之为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化们在激发点的附近地段接收,便于野外作业。综合平面图如5-14b所示。

B 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的偏移距比较大,在O1点激发,O2O3地段接收;然后在O3点激发,O1O2地段接收,实现了大偏移距接收。它的进距平面图和综合平面图如图3所示,通过互换点可连续追踪反射 波界面。该 种观测系统可以用来避开激发点附近强大的声波和面踊的干扰,因为面波、志波的速度低,当接收点远离激发点时,反射 波到达更早,避开了面波、声波的干扰。

2

反射波

图3 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二、地震仪采集参数选择

能否在野外获得高质量的目的层反射 波,选择合适的参数是很重要的工作。在试验工作中需要设计的主要参数有;记录长度、采样间隔、最大与最小炮检距、道间距等。

1.记录长度与采样间隔

记录长度必须能够记录到最深的目的层产生的反射波,并留有一定余时。地震仪的每个地震道采样点数有几中不同的选择一经选定后,采样间隔乘以采样点数等于记录长度。

一般说来,采样间隔越小,对地震波形的记录精度就越高,相应的记录长度小;而采样间隔越大,对地震波形的记录精度降低,相应原记录长度大。在满足记录长度要求的开发部下,采样间隔的选取应在反射波的每个视周期内大约采10个样点。

2.最大和最小炮检距

最大和最小炮松检距的的在于使目的层反射 波尽量不被噪声所掩盖。最大炮检距xmax

大一点对速度分析有利,但太大会带来广角反射的畸变影响。最大炮检距应控制在使多数重要反射波的同相轴连续、易于识别。经验上取xmax 与目的层尝试相近,一般最大炮检距的取值范围在目的层尝试的0.7-1.5倍之间。最小炮检距xmin 也称为偏移距,应当尽量小一点,便于分析各种波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但在震源附近,各种噪声(如声波和面波的干扰)的振幅可能淹没一切反射信息,最小炮检距xmin 应避开强干扰。整个检波器排列应布置在反射波先于地面噪声并滞后于临界折射信号到达的地段。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