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论人际沟通的障碍的克服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论点、论据 写作规范性 论述逻辑性

满分 40 30 30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7 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论人际沟通的障碍的克服

2011年05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沟通并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沟通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各种关系,如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血缘以及心理等关系,这些关系统称为社会关系.其中,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经济关系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关系.它对其他的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心理关系都有重大影响.而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心理关系是一种直接的关系,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许多的直接的心理关系统称为人际关系。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我们本来具备沟通的潜在能力,但因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原因,这种潜在能力被压抑住了,所以人际中的个人要想做好工作完成行政目标,一定要克服各种沟通障碍,学会沟通。

关键词:沟通 障碍 方法 人际沟通

沟通是人类社会的一般现象,人际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现象。人际沟通,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基本过程,是人类社会交际最初的、也是最亲的形式。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一切企业的良好运作都以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彼此沟通为先决条件。

1、沟通的要素

信息指能够传递并能被接收者的感觉器官所接收的刺激。它有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内储形式与外化形式。内储信息是暂时或长久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外化信息是用符号记录下来的书籍、文献、磁盘、光盘等信息形式。信息可以是观念、思想和情感。信息是沟通活动能得以进行的最基本的因素;信息是沟通的灵魂。

传播者指发送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国家。

编码是指将所要交流的信息,依照一定的码规,编制为信号。编码中要选择恰当的代码或语言,要适应接收者的理解和语言能力,还要有适合沟通的渠道和使用的媒介。不恰当的编码会让接收者不知所云,包括不适时宜地使用专业术语或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使用过于正规的语言等。

渠道是信息得以传递的物理手段和媒介,是联合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桥梁。信件、电话、电传、通信员、信鸽等是常见的个人媒介,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是常见的大众沟通媒介。

受传者指收到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国家。

解码是指将所接收的信号,依照一定的码规,解释、还原为信息。解码可

能是将信息由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也可能是理解他人点点头或眨眨眼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传导的信息被转化、精简、阐述、储存、发现和使用。 反馈指接收者把自己的信息加以编码,通过各种渠道回传给信息发送者。 噪音就是对信息各种形式的干扰。目前,“噪音”的概念己被扩大为任何被接收而又并非信息源所欲传送的信号、信息;或者是任何使所欲传输的信息不易精确编码、解码的东西。噪音往往增加信息编码、解码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信号在传递和接收时的失真,从而模糊、干扰了信息发送者的意图。

分析这些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发现任何沟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作。虽然许多沟通情境是人们偶然遇到而并非有预见的事情,但是无论是制定较宽泛的战略,还是设计某一特定的沟通方案,认真考虑传播者、信息、编码、渠道、受传者、解码、反馈、噪音等要素,都会给你提供一个任何沟通情势下可应用的简洁的要素框架。应用这个要素框架,可以确保沟通者更好地参与沟通过程,并在沟通中取得更有效的结果。

2、人际沟通的障碍

2.1自我认知的偏误

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程度水平都是有限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