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issun整理 禁止传阅
文学理论术语
(注:①名词后的数字无特别说明的表示该名词在《文学理论新编》中出现的主要页码。②该表主要名词来自于《文学理论新编》,但也包含《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和《西方文论史》中的部分名词。)
第一章 文学与文学理论
1道之文和自然之道7
“道之文”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所提出的文学的本源和文学观。刘勰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其与天地万物一同产生,文由“道”衍化而来。
“自然之道”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提出的文学观,其来源是远古先人的“自然崇拜观”。刘勰认为,文源于原始的天道自然,自然(包括人的自然)是最美的,人文(包括文学)与自然万物有着同构的关系。文章属于精神的产物,自然则是客观的存在,一为精神,一为物质,他们有着异质而同构的关系。
对 “道之文”和“自然之道”中的“道”有四种解释,即:①儒家的以礼教为核心的“道”②道家之“道”,“先天地生”的“天下母”道③兼儒道两家之“道”有之④“自然之道”自然本身。我们比较赞同第四种,刘勰的“道”是“天道自然”,是原始先人的“自然崇拜观”。
“道之文”和“自然之道”可通过以下三层来理解,即:①自然之道具有自然美②自然之道衍化为人工美③“文”衍化为艺术美。(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挥) 1诗言志7
“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意的,歌是拖长声调咏唱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依从拖长声调而咏唱的语言,律吕用于调和声音。“诗言志”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存录和表述。因而朱自清先生推崇它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远的影响。“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性质。“言”,即说,吐露表达;“志”即志意,人们内心的志向、意念,即思想感情。它揭示诗歌不是记事、议论的,而重在内心志意的表现。“诗言志”强调诗歌既应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 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志并重,功利性与艺术性两不偏废。“诗言志”的观念说明古人对诗作为文艺的本质特征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1感物(悟)吟志12
“感物吟志”,就是“感于物”而“吟志”。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提出的文学思想。其指为外物所感当然,这里的“物”也不是泛指存在的一切事物,而是特指能触动诗人情感的“外物”;而吟唱情志(此处“感物”是“感于物”的意思,亦即“应物斯感”)诗人性情的自然而然流露,倡导的是一种以情为本的“志”。用现代的话来说既是,文学作为一种人文,它是人心在自然中获得感动,通过语言而传达出来的文化形态。 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22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这四个要素是: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其中,世界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是人类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是指创作作品和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文学生产的主体;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与作者生活在同一世界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的主体,读者通过自身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运用联想、想象使作品内涵具体化。我们认为,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文学活动23
美国学者M.N.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是一
1 / 36
Leeissun整理 禁止传阅
种活动,由世界、(作家)艺术家、作品和作者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的文学活动流程。其中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文学活动不仅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体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诗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得,认识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话语蕴藉(补充)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的话语蕴藉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含混”两种修辞性太。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①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2文本23
作家(艺术家)面对客观的社会生活,对其所见所闻所感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相较有刻骨铭心的体验,而有所感要抒发。而后作家通过这一曲折复杂的体验过程,拿起笔对其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创造,进入文学创作状态。这一状态(创作状态)包含曲折复杂的过程,包含确定题材,确定结构,提炼主题,打腹稿等过程,做到“成竹在胸”,完成初稿后又经过修改成为一种还未被欣赏者欣赏的“文本”。文本是一种无声的文字序列,是一种蕴含情感、诗意存在的“可能”。如单纯的未被读者接受的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剧本都称为文本。 2作品23
“文本”在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后,在读者的头脑中化为栩栩如生的具有诗意的艺术形象,文本成为审美对象后,而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品是文本经过读者阅读、体验、想象的对象,与读者的参与创造密不可分。作品是阿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中的第三种,是完整的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接受)的一部分。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4
人的本质力量时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成为人化地自然,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力量;而自然又提供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自身的本质力量。本质力量使人类在千万年的实践活动中成为人,成为具有人性心理的人。由此,人的意识终于觉醒,具有了人的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力量。在这种条件下,自然(包括外部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在人的意识下、人性心理的主动作用下,终于可以成为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自然一旦成为人的对象,就摆脱了原来那种客观存在的属性,他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已经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再现说(与叙事相关,注意《文学与叙事》一章)24
在文学的四要素中,再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其源头是亚氏的“模仿说”。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再现说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在思想上,广阔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着力于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第二、在艺术上,再现说认为“除细节的真实外,还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经典概括。 2表现说(与抒情相关,注意《文学与抒情》一章)25
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期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尔律治、雪莱等也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是作家、诗人思想的 流露、倾吐和表现,而形象是是表现诗人心灵的表征。在“文学四要素”中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三个基本倾向是:第一,文学本质上是诗
2 / 36
Leeissun整理 禁止传阅
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冲动的宣泄是创作的根源;第二,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情感给予动作和清洁重要性;第三,通过艺术想象赋予事物不平凡的色彩。表现说在西方有许多变种,但其“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这与中国的“诗言志”、“诗缘情”说相类似。 3实用说26
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认为文学可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但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文以载道)说 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实用说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价值取向。有的实用说,其母的是保守的,是为了使文学称为麻痹人的精神,阻止人民反抗,维护现有秩序或巩固已有统治。有的实用说是为了促进人的解放,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前进。
3独立说27
独立说起源于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其后与英美“新批评”、捷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文本主义批评管你一致,为西方现代文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在“文学四要素中”,独立说把文本抬高到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在作家笔下诞生,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文本与作家、读者无关,本身“自足”,出现所谓的“客观化走向”。独立说认为,作品完全客观,文本与社会生活、读者的关系,都是文学性之外的关系;只有文本语言的结构关系为文学之内的关系,才具有“文学性”。 3体验说28
读者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改派文论认为,作者写出来的“文本”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文本(text)”一定要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和想象,并与作者构成对话关系时,才能将“文本”实现为美学对象,才是真正的作品。文学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之中。姚斯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关系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 3文学理论29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三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文性的品格。 3文学史30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理论注重研究和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注重研究和评价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史则注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出评述等。
第二章 文学与语言
3书面文化和口头文化35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中,在对语言的阐释中,将语言看做是一种文化现象,进而区分出两种文化:书面文化/口头文化。其中书面文化,是通过经史子集流传和保存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而逐步形成的文化;口头文化又称民间文化,是流行于民间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常用性具有一定哲理或者其他表一功能的文化,如民歌、谚语、歇后语等等。
3 / 36
Leeissun整理 禁止传阅
4民歌35
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 4气盛言宜36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情绪饱满,思想充实“言宜”则指语言的标准,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 “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文学理论也有很深的影响,汪曾祺对其推崇甚深。 4俄国形式主义47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5至1930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大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们从形式的角度去关照文学、分析文学、总结文学规律。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内容,只有艺术特有的规律才能说明艺术的形式和结构,决定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的那种特性才是文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
俄国形式主义在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对文学批评的原则、功能等问题的看法带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俄国形式主义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影响是深远的。他们不仅对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显而易见,而且在新批评乃至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中也可以看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先驱意义。 4奇特化(陌生化、反常化)49
奇特化(又译陌生化、反常华)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原则。“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如果审美感觉的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奇特化”是“自动化”的散文语言走出困境的一种方式。什克洛夫斯基还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说领域,并作了多方面的研究。 4语言工具论52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所谓语言工具论,即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工具”、“媒介”、“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内容具有“优先权”,而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则处于被内容决定的位置。语言是思想情感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的固定,思想和情感处于原生态当中,思想情感难以赋形。语言工具论过分强调语言的从属地位,有失偏颇。 4语言本体论53
语言本体论认为语言是世界上的本源或基质,万事万物都由语言决定。结构主义的语言观(说话的主体并非控制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体现着鲜明的语言本体论色彩。本体论者认为,语言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语言是一种人美审美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本体”论者过分的夸大语言的诗性,没有注意到文学语言是建立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的。 4语言学转向(补充)
所谓“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于转换的一个概念,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
4 / 36
Leeissun整理 禁止传阅
问题,而是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作为一个术语,“语言学转向”最早是由维也纳学派二点古斯塔夫·伯格曼在《逻辑与实在》一书中提出的。但这个说法的广泛流传和认同,则主要源于理查德·罗蒂所编的《语言学转向——哲学方法论文集》一树。西方学界对“语言学转向”的相关探讨,最终影响了文学理论界语言观的革命。
5日常言语和文学语言(单义性和互义性、外指性和内指性、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是文学语言与日常言语的区别(另有俄国形式主义所说奇特化和自动化这一区别,见?奇特华?词条),这里需要涉及,故一并介绍。理解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真正含义需要从这四个个区别方面去把握。)54~58 5单义性和互义性:
日常语言的意义是单一的,它要求每一句都要准确传达一定的信息,强调词句的“字典意义”。如三千里、二十年、一声、一双等这些词语都必须是实指的,它的意义只属于它自身,不属于其他系统。
但在文学语言中,由于它是围绕着一个文学事件而设置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任何一个词、词语、句子、段落的意义,不但从它本身获得,同时还从前于它或后于它,即从本作品的全部话语中获得意义。这一语言想象成为“互义性”。
如,张祜的《宫词》:“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在这里“三千里”形容离家之远,“二十年”指入宫时间之长,“一声”就是“一唱起”,“双泪”则是说“泪流不止”。这些数字无法坐实,只能根据前后语境,即整个话语系统,才能真正地把握蕴含在语言背后的含义。 5外指性和内指性:
日常语言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环境,因此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必须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也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而在文学语言则是指内指性的话语,它指向作品本身中的艺术世界。(一部作品的诞生就意味着一个审美语义场的建立)有时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如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显地违反了客观真实,月亮并非杜甫家乡的才明,但由于它不是“外指性”而是“内指性”的,因此,在诗的世界里它不但说得通,而且深刻的表现了杜甫对故乡的情感的真实。 5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苏联A.P.鲁利亚认为,言语的产生是一个经由内心意蕴的发动到外部言语的实现的过程(起始于动机 出现 内部语言 形成 深层句法 扩展为 外部语言)。他认为,“内部语言”是主管心理意蕴与外部言语表现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有①功能上的述谓性(内部语言与言语者的欲望、需求、动作、行
为、知觉、情绪的表达密切相关,动词、形容词占较大比例)②形态上的凝缩性(无完整语法形态,缺关联词,有中心词、意蕴密集)两个特点。
由此,“内部语言”与人的欲望、情绪更贴近,与人的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更相对应。(中国古人所谓作诗“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即为此意;卢那察尔斯基评托尔斯泰小说语言也认为其作品具有“内部言语”特色;西方十九世纪小说“向内转”倾向也是如此。)
而“外部语言”是一种经修饰润色,语法,逻辑完整规范的言语,只具有一般概念化的品格,是世界本相(审美体验的本初面貌和人的深层精神结构)的“变形”,与人的欲望、情绪、情感更加疏离。一般,具有本初性的“内部语言”更适合文学创作。
如,卢那察尔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的小说语言时,发现其中有些“句子别扭”、“天然无饰”、“最大的朴素”,甚至像小学生作文的语言,却能“入市表现事物”,而且贴近人的情绪、情感。这样的言语,无疑是一种“内部语言”。 5言不尽意59
“言不尽意”是以一般性为特征的语言与审美体验的疏离与矛盾而造成的痛苦。黑格尔认为,语言只能表达普遍的东西,人们所想却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一般认识发生于人的意识、思维等
5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