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海丝文化作文
【篇一:南安九日山海丝文化旅游区】
南安九日山海丝文化旅游区 九日山旅游区位于南安丰州镇,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美誉,现尚存七十七方石刻,其中最有价值的十三方“祈风石刻”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史实,一千七百多年来,她以“溪流荡漾,峰峦映浓,奥衍明秀,隐为一区”的迷人景色,被授予国家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市申报“海丝”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考察点,被列入省“十一五”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山生态旅游资源和莲花峰宗教 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以九日山 峰为宗教中心的三核心格局, 区综合性开发。
九日山所在的丰州镇自三
置的东安县治所起,迄今已有 曾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 点。现遗存着为数甚多、有价 保护单位——九日山摩崖石刻 莲花峰石亭寺;12处市级文物 同时庙下旧石器时期遗址、金 于此,其中始建于西晋太康九 教禅林。如此众多的名胜古迹 九日山于1988年被国务
涵丰富的文物宝藏,也是一座 宝及寺庙,特别是九日山摩崖 贵,乃九日山摩崖石刻之珍品 要物证,记载了十二、十三世 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经济贸易 史籍志书有关方面记载的不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是不存在的,
九日山,风景秀丽,文物众多。山上的祈风碑刻、摩崖题铭,更是典籍荟萃,独具一格,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为泉州必游的名胜之一。旅游区以九日山为旅游资源为补充。在为观光核心,以狮子实施“观光—休闲—宗国东吴永安三年(公1700多年的历史,
长中心,闻名遐迩的古值、可供开发的文物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保护单位——城隍庙鸡古桥、通远王祠、石年(公元288年)的高度集中于一个乡镇公布为“全国重点文天然的书法展览馆。有石刻中的13段海交祈,为现存我国古代海纪泉州港与东南亚、和人民之间交往的史,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名士高人在中国则比比皆是,九日山东西两峰游资源主体,以狮子日山旅游区空间布局为休闲核心和以莲花朝圣”三层次的旅游260年)作为闽南首作为郡、县治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迹,有1处全国文物——陀罗尼经幢、氏祖墓、慈济宫等。佛巨雕等名胜也皆集福寺是全省最早的佛实在是不多见。 保护单位”,是一座内历代文人、名人的墨石刻,更是弥足珍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度洋、波斯湾、红海,大大丰富并弥补了 九日山也是一样,摩崖共留存北宋至。旅九山教元期代古;位、黄延,院物风外印实。
清代的题刻75方,以宋刻居多。古人云:“(九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1988年1月,九日山摩崖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登山参观,并留下20多国专家联合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
九日山的得名,一说是晋代南移的人,每年9月9日都要在此登高望远;另一说是古代有一道人,自言从戴云山最高处来到此地,走了9天的路程才到达。山有东西二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朝有个著名的诗人会稽秦系在此隐居,人称“高士峰”;东峰又名“姜相峰”,唐朝宰相姜公辅忠言直谏,从长安贬谪来泉,寄迹山中,死后即葬在此,故称。二峰环抱的低洼处,叫做“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涧泉潺流,涧泉名曰“菩萨泉”。
唐宋时期,泉州刺桐港跃为世界巨港,五道航线跃过太平洋、大西洋,抵达东南亚、北美、西欧彼岸。其间往返于亚非诸国的“番舶”“大船百艘,小船无数”,泉州港成为梯航万国的国际都市。为了迎送番商首领,鼓励对外贸易,每年春夏秋冬之交,泉州府郡及市舶司的高级官员,都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冬遣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敬祭海神,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赐风,让商舶在海上往返畅行。仪典由泉州郡守、南外宗正、提兴市舶主持,仪式隆重肃穆。礼毕游山泛溪,勒石记事,把祈风时间,参加官员的姓名、职务刻于摩崖之上。至今石刻中所书的人物、时间、地点仍清晰可辨。“祈风碑刻”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珍贵史迹。
以祈风送舶的宗教活动形式,服务于海交贸易的特定内容,可谓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祈坛上的香烟至今仍缭绕着泉州人民和海外朋友的真挚友情。在九日山东西两峰的摩崖上,迄今尚留存有宋代至清代的题刻75方。其中明确记述有关海外交通及祈风经过的石刻,尚存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的13方,清楚地记述了祈风时间、地点,参加者的姓名以及举行这一“彝典”时“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儿百数焉”的盛况,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发展海交贸易及中外友谊的历史物证。
除了祈风石刻外,这里还流传着不少中外友好的动人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个印度高僧名叫拘那罗陀,“泛大海来中国时,道经兹寺,因取梵文,译正了义”,在九日山翻译了《金刚经》。他没有在山上的哪块石头上留下名,但他为中印文化作出了贡献,于是,西 峰那一埠无字的大盘石,被人们称之为“翻译石”。九日山上还存有不少骚人墨客的真迹石刻,包括唐代高僧无等禅师“泉南佛国”的题刻(现存题刻为元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监郡契玉立重刊),宋代蔡襄、朱熹等人的遗墨。古人用“山中无石不刻字”之语来评点九日山,颇能概括其貌。人们到此如临一座巨大的书法展览馆,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祈风石刻又分“回舶祈风”和“遗舶祈风”两种,主要记载了从北宋至南宋160多年间,泉州地方官吏为番舶祈风的史实,是宋代泉州对外贸易物证的珍品,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文物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同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九日山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也反映出古代泉州独具特色的祈风祭海习俗。 祭海习俗则是宋代泉州的地方官为了招来亚非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而创设的一种仪典,是一种友好关心的 表示
九日山的西峰绝顶有一尊大石佛,高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花座上,气势雄浑,为北宋初陈洪进所倡刻,已有千年的历史,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艺术珍品之一。该石佛与山上的祈风石刻,同时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是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历经晋兴、唐著、宋盛、明微、清衰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几尽湮没。重新开发九日山历史旅游文化 ,应把握重点修复文化载体原则、深入发掘文化内涵原则、适当拓展空间原则、循序渐进开发原则。开发访古探幽 ,海上丝路、揽胜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