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博物院实习报告
在2014年10月27日—2014年11月9日期间,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在山西省博物院的参观实习。其间受益不少,感慨良多,我了解到许多从前书本上没有学到的山西历史文化,增长了知识,更加触动了我对山西的热爱。山西省博物馆的外观气势宏伟,内部格局整齐壮观,设计极具现代化,把现代的风格与历史的韵味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景观。
一、博物院基本概况
(一)省博简介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4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此外,山西博物院图书馆占地1000平方米,基础设施齐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广受赞誉的陈列风格。
除基本陈列外,山西博物院还根据馆藏特色和时代要求,举办临时展览,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山西博物院下设保管部、公众服务部、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信息中心等十五个功能齐备的部门及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安全技防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及文物商店、对外餐厅、茶舍等完善的服务设施。
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打造成真正的“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省博内设
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与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着丰收富足
1
与安定吉祥,并以现代技术手段诠释了古人对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的审美取向。四角辅楼分别是办公楼、会议中心、会展中心、艺术中心。整个建筑群如山似阙,跌宕起伏,雄浑大气,是太原市乃至山西的标志性地理文化建筑之一。
山西博物院,典藏瑰宝,呵护文明,展示珍品,陶冶情操。40万件馆藏文物,荟萃全省文物精华。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宏阔而细腻,循历史脉络,聚文明亮点,浓缩了5000年历史与艺术精华,集中诠释了三晋文化在华夏文明历史中最辉煌的片段,十余件国宝级文物更是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展厅以丰富的现代展示思维和传统的陈列方式相结合。古代文明之光通过高科技手段,引领每一位游客穿梭于古今之间,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三)发展规划 1.管理机制创新
做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和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建立山西博物院理事会,吸纳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博物院的规划和管理;依照《山西博物院章程》,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事务公开制度;做好内部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推行岗位聘任制度,实现由 “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继续推进并完善后勤保障社会化服务的运营模式和监管体制。
2.藏品征集与管理
(1)积极开展藏品征集。按照《山西博物院藏品征集办法》,合理使用藏品征集专项资金,建立奖励机制,拓宽藏品征集渠道,优化藏品结构,提升藏品质量,重点抢救一批濒危的墓葬壁画;重点征集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历代艺术珍品,建立具有山西博物院特色的藏品体系。加强反映当代活动、重大事件实物征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信息资料的征集;加强当代艺术品的征集。
(2)加强藏品登记、建档和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完成三级以上重要文物档案建设;重点推进藏品数据库建设,完善藏品管理系统,实现藏品数字化管理;逐步建立藏品三维数字资源数据库;建立易损藏品动态记录,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藏品库房建设。以建设高标准的藏品库房为目标,逐步完善藏品库的硬件设施,做好漆木器、墓葬壁画、有机质等重点文物的专门管理,实现藏品“预防性”保护,藏品保存环境100%达标。
2
3.科学研究与科技保护
(1)建立健全科研组织体系。鼓励支持研究人员承担各级课题,培养科研骨干;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以专家带头,中青年科研力量为骨干,建设结构合理、学科覆盖面广泛的人才队伍。重点加强晋文化、北朝文化、宗教文化、傅山研究、博物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建立理论培训和实践培养相结合,内部培养和外部交流相补充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科技保护基地建设。继续加大文物保护的人力、财力投入,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实验室的配置;增配高精度文物科技保护设施;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组建技术联盟的方式,建设国内领先的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3)完成文物保护及科研项目。建立重要文物健康测评,加强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立足本省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做好文物保护与研究项目的立项、申报及组织实施,做好研究成果推广。 4.陈列展示
(1)改造提升基本陈列。跟踪学术动态和最新考古成果,及时补充、更新基本陈列;增强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加展柜内的恒温恒湿设施设备,改造提升照明系统;定期进行陈展文物的保养。
(2)举办形式多样的临时展览。发挥馆藏文物优势,策划具有山西特色的高水平展览,实施博物馆精品工程;加强馆际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重点策划引进长江文明系列、边疆古代文明系列、少数民族风情系列、中国古代书画系列、近现代名人名家书画系列展览,每年引进境外展览2个,国内大型展览4个,中型展览10 个,小型展览24个。重点策划输出晋国文物、傅山书画、佛教文物、戏曲砖雕等系列展览。
(3)加强与国际间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交流渠道与合作方式,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境)外优秀展览;积极参与中华文明展示工程系列展览,同时推出专题特色展览赴国(境)外展出,扩大山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公共文化服务
(1)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观众至上”,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实现“双语”服务。关注弱势群体,增加手语讲解、盲文介绍等。拓宽志愿者服务领域,志愿服务人数稳定在200人,团体志愿者队伍达10个以上。发展博物馆会员,逐步完善博物馆会员制,努力实现博物馆会员和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广泛征集观众意见,引入第三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