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诊病、辨证、诊断综合运用、病历书写。
2..认清几个概念:1.症(症状、体征)2.证(证候、证型)3.病4.辨证
3.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 : (1)司外揣内(2)见微知着 (3)以常衡变
4.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整 体 审 察(2)诊 法 合 参 (3)病 证 结 合
5. 西汉·淳于意: 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
6. 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脉法。
7. 元· 敖氏着《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第一部专着,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为现存最早舌诊专着 8. 清·汪宏《望诊遵经》 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着 9.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详述二十七脉. 10.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二.问诊
1.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解。(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 2.畏寒:自觉怕冷,体温偏低,得温可缓。(阳气内虚,机体失煦) 3.恶寒发热:(1) 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
(2) 恶寒轻,发热重-表热证 (3) 发热轻,恶风-伤风表证
4.但热不寒中,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加重):
(1)日晡(申时,午后3~5时)潮热-腹胀便秘,
阳明腑实
(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湿温热伏 (3)阴虚潮热-骨蒸颧红,阴虚阳亢 (4)身热夜甚-斑疹舌绛,热入营血
5.但热不寒中,微热(轻度发热, T 37°~38°之间)
(1)阴虚内热(病程长,午夜发作)-长期低热,五
心烦热
(2)气虚发热(持续,劳累加重)-烦劳则甚,中气下陷
(3)气郁发热(时发时止,情志不畅)-情志不舒,气郁而化火
(4)血虚发热-面白,舌淡 (5)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湿温粘滞 6.寒热往来(1)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2)疟疾病:寒热往来,大汗,发有定时。
7.问汗: (1)自汗-阳虚、气虚、表卫不固 (2)盗汗-阴虚内热
(3)战汗-正邪相争 邪盛正衰-身热脉躁,正盛邪衰-身凉
脉静
(4)绝汗: 亡阳-汗清稀、冷、味淡,亡阴-汗粘手、热、味咸
8.问疼痛:1 胀痛 :气滞疼痛 ? 2 刺痛 :瘀血疼痛 ? 3 冷痛 :寒证疼痛 ? 4 灼痛 :热证疼痛
? 5 重痛:湿邪困阻所致,亦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壅之时。
? 6 酸痛:痛而有酸软,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腰膝酸痛多属肾虚。 ? 7 绞痛:实证疼痛的特点之一 ? 8 空痛:虚证疼痛的特点之一
? 9 隐痛:痛势较缓,尚可忍耐,绵绵不休,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 10 窜痛 :气滞
? 11 固定痛: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也见于着痹
? 12 掣痛:抽掣牵引疼痛。又称引痛、彻痛,多因经脉失养或经脉阻滞所致,既可见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 9.问头痛:(1)巅顶头痛,痛连目系为厥阴经头痛(藁本) (2)后脑头痛连项为太阳经头痛(羌活、葛根)
(3)两侧头痛,痛连太阳穴者属少阳经头痛(柴胡) (4)前额头痛,痛连眉棱骨者属阳明经头痛(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