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教案.docx

高考研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2012全国卷 2013全国卷Ⅰ 引文出处 白寿彝《中国通史》 《清德宗实录》 设问方式 目的类、原因类 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 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 特点类、作用(影响)类 关键词 汉代,王莽币制改革 晚清,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唐朝,两税法改革 命题特征分析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成为选材热点。 (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1)问和第(2)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 (3)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内容类(3次),比较类(2次),原因类(3次),特点类(2次),作用类(8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2013全国卷Ⅱ 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2014全国卷Ⅰ 魏晋,法律改革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 唐代,币制改革 清代,养廉银制度 晚清,军事改革 唐太宗,谱牒改革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 2014全国卷Ⅱ 背景类、作用(影响)类 2015全国卷Ⅰ 2015全国卷Ⅱ 2016全国甲卷 2016全国乙卷 2016全国丙卷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清史稿》等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特点类、作用(影响)类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末新政一道题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例1] (2016·全国丙卷)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

[

]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例2] (2016·全国乙卷)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

>>闁诲繒鍋炲ú鏍閹达箑绀傞柕濠忛檮閻庯拷<<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