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中庸之道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赐也亦有恶乎
B.乡原,德之贼也 D.恶不孙以为勇者
解析:选C A项,“知”通“智”;B项,“原”通“愿”;D项,“孙”通“逊”。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至(达到极点)矣乎 然则师愈(严重)与 ..B.过犹(如同)不及 无适(亲厚)也,无莫也 ..C.义之与比(靠在一起) 小大由(遵从)之 ..
D.乡原,德之贼(破坏者)也 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 ..解析:选A A项,愈:强,胜过。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恶不孙以为勇者 ..C.恶果敢而窒者 ..
B.不以礼节之 ..D.君子和而不同 ..
解析:选C A项,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B项,礼节:(古)两个词,礼仪节制/(今)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C项,古今同义;D项,不同:(古)不等同,不混同/(今)不一样。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乡原,德之贼也 其不善者恶之 ..B.知和而和 君子和而不同 ..C.师与商也孰贤 狷者有所不为也 ..D.君子之于天下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解析:选D 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B项,连词,于是,就/连词,却;C项,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为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D项,介词,对,对于。
5.选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A.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B.义之与比 C.为国以礼 D.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析:选A 例句和A句都是定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做事要把握好度,要恰到好处。 B.孔子认为君子与别人相处,不比亲疏,只比道义。
C.礼和德不同,不是个人修养。礼的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处理差别,建立“和”的秩序。
D.果敢却固执不通,勇敢而不知谦退,违背“中庸”的处事原则,所以孔子和子贡憎恶这样的人。
解析:选B “不比亲疏,只比道义”错,应是“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只和义在一起”。
二、《论语》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何晏《论语集解》)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论语》)
7.前两则材料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两则共同的关键词是“和”“同”,主要关键词有“君子”“小人”“和”“不和”等,联系论语中要求背诵的语段,再结合语段的思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两则材料教人如何做到“和而不同”,这是与小人的“同而不和”相对比后得出的结论。第三则材料强调“礼”的作用,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和”,里面包含着“中庸”思想。
答案:①与人交往时要做到“和而不同”,既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要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不必苟同于对方。②为和而和是无原则的调和,要以礼为原则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9~10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9.请写出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
10.结合这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统治者考虑自身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身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寻求出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廉 耻 [清]顾炎武
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
①
②
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 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注] ①之推:即颜之推,北齐文学家。②《小宛》: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是一首父母离世后劝告兄弟小心避祸的诗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至于悖礼犯义 悖:违背 .B.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 微:衰弱 .C.弃礼义,捐廉耻 捐:放弃 .D.三约止欲将 约止:差不多 ..解析:选D 约止:克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耻则无所不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鸡鸣不已于风雨 徘徊于斗牛之间 ..C.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悉以金马还之 秦亦不以城予赵 ..
解析:选A A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B项,均为介词,在。C项,均表停顿语气,不译。D项,均为介词,把。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无耻是不廉洁的根源,尤其是士大夫的无耻,那就是一种国耻。
B.颜之推对齐国的士大夫教育孩子的方法持否定态度,那是他认为孩子们要有出息就不该去做官。
C.不顾廉耻,历代都有。朝廷通过教化,让士人养成知廉耻的优良的节操,天下就有了美好的风俗。
D.《后汉书》中所记的张奂是个廉洁的人,他把羌人送的马匹和金子悉数退还,使威望教化得到了发扬。
解析:选B 颜之推不是反对孩子做官,而是不愿意让孩子凭借一些小技艺向权势者献媚而做官。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 而 如 此 则 祸 败 乱 亡 亦 无 所 不 至 况 为 大 臣 而 无 所 不 取 无 所 不 为 则 天 下 其 有 不 乱 国 家 其 有 不 亡 者 乎
解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