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对的振动和轨道系统中钢轨的振动,将直接引起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动态变化;在轮轨接触点的法向平面上导致轮轨弹性压缩变形量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轮轨法向接触力的变化;在轮轨接触点的切向平面内引起轮对蠕滑率(取决于轮、轨相对速度)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引起轮轨切
向蠕滑力的变化;而轮轨接触点处作用力(轮轨法向力、轮轨蠕滑力)的动态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车辆、轨道系统振动(包括轮对和钢轨的振动)。如此循环,耦合叠加,这种相互反馈作用将使车辆—轨道系统处于特定的耦合振动形态之中,最终决定着整个车辆—轨道系统的动态行为特征。
数学模型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础,针对车辆—轨道大系统中各种复杂因素,考虑了他们各自的影响范围,分析系统各组成的模型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车辆—轨道相互作用的垂向、横向耦合模型,包括轮轨动态耦合模型,并分别建立车辆运动微分方程和轨道结构振动微分方程,同时确立轮轨动态耦合模型;此外,还需建立相应的激励模型,以提供车辆—轨道耦合系统模型的输入激励。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由翟婉明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显式数值积分法和一种新的预测—校正积分法,因无需联立求解大型代数方程组,在大型动态问题求解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成功的解决了大型工程系统的动力学分析问题。
翟教授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包括学术思想、理论模型、求解方法、仿真方法、试验方法及动力性能评价方法,结束了长期以来将机车车辆和轨道割裂开来研究的局面,为解决铁路超负荷运输状态下进一步提速和重载导致的轮轨动态安全问题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建立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包括各种典型机车、客车、货车模型以及有碴、无碴轨道模型。建立了铁路道床颤震模型,解决了散粒体道床振动模拟的国际性难题。
翟教授具有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奋战在铁路科技第一线。他有着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风,谦虚谨慎,刻苦攻关。
6 / 9
翟教授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他经常与合作者一起深入铁路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学习请教和试验测量。艰苦的铁路实际调查研究,换来了巨大的收获。
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和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中不断发现许多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理论研究具有工程实践应用背景。学术报告四:
报告题目: 超高速地面交通 主讲人: xx 时间: 2010.6.10
今天在学校国际会议厅,两院院士、我们学校资深专家沈志云院士为我们大家带来了题为超高速地面交通的专题讲座。讲座中沈院士提出要保持我国在高速铁路领域的领先优势,唯一的途径在于继续创新,率先跨入高速铁路的4G时代。
首先,沈院士在讲座中提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中的一句话“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沈院士认为总书记的这番讲话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
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水平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何才能在世界上保持这一领先优势。沈院士指出唯一的途径在于不断创新。虽然我国的高速铁路无论运行速度还是运营里程,目前都处于世界的顶尖位置,但是,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科技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就不能满足于现状,而是要继续创新。从高速铁路的发展来看,目前,国内运行的时速为350公里的高
7 / 9
速铁路算是第三代,接下来,我国要着手研制时速超过400公里的第四代高速铁路。
沈院士透露,目前我国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已经下线了。目前正在研制时速超过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在实验室环境下,时速超过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已经跑起来了,而在试验台上,这一速度已经达到了600公里。另外,沈院士也说出了时速高于500公里的列车之所以还不能及时投入商业运营,是因为时速超过400公里之后,列车的能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将大大增加,导致它根本无法实现商业运营。
最后,沈院士在讲座中提到了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设想,该设想提出了已经近半个世纪了,之所以还没有投入运营是因为成本很高,难度很大。然而,沈院士也针对该种技术方案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的战略方案,即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低真空轮轨方案,第二步是实现低真空磁悬浮方案,最后第三部才是实现高真空管道。在这种条件下,机车运行速度达到甚至超过每小时4000公里。与此同时,其能耗不到民航客机、噪音和废气污染及事故率接近于0。学术报告五:
报告题目:
图像相位移法与CAD二次开发 主讲人: xx 时间: 2010.6.23
报告开始后,钟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台湾大学的基本概况以及钟教授自己近年来在CAD领域的相关研究。钟教授主要以做CAD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开发为主,在该领域钟教授承接过台湾许多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同时在该领域也申请了诸多相关专利。
8 / 9
而后,钟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三维图像处理方面他们所应用的相位移法。相位移法是三维轮廓测量中的热点之一,其测量原理是光栅图样投射到被测物体表面,相位和振幅受到物面高度的调制使栅相发生变形,通过解调可以得到包括高度信息的相位变化,最后根据三角法原理完成相位-高度的转换。相位移法的难点在于投影方式和相位展开。新出现的投影仪可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改变投影图案,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是分辨率不高;对于相位展开问题,尽管人们提出了很多相位展开算法,但是都是只针对某一种干扰,无法满足一般要求。
在最后,钟教授将我们引入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即CAD二次开发的实际应用。
他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科研小组在这方面的一些取得了作品,以及利用该技术在科研项目中所带来的好处。
AutoCAD自身的功能就很强大,对于一般的平面制图(比如建筑、结构方面),不使用任何第三方的软件,仅凭AutoCAD自带的基本命令,就可以完成。但如果这样的话,CAD制图就是一件很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事情,比手工制图强不到哪里去。AutoCAD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提供的是一个最基本的图形操作平台,采取开放的体系结构让用户和开发方对其进行扩充和修改。这种扩充和修改就是二次开发,直接面向的是用户,使得制图更亲切,更\人性化\,比如绘制一段墙体就不再是通过绘制两条平行线来解决。
通过今天讲座的学习,对CAD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增强了我对CAD相关领域学习的兴趣。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