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三)(教师)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三)

——围绕论点选用论据

【训练目标】

1、了解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选用论据的要求。 2、掌握选用论据的基本方法。 【知识积累】 一、论据的含义

论据,就是指证明观点的一些材料。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也叫道理论据,可以是科学原理、定义、定律、公式,生活中的常理、经典著作中的论述、警语;导师教导、名言警句、民谚俗语、科学定理、公理,精辟理论、公认的事理等。一般的议论文,用得多的还是事实论据,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二、论据选用的原则:准确、新鲜、独特

1、准确:要做到材料与论点的一致、材料真实可信。 2、新鲜:选材应当与时俱进,用当今新事取代陈年往事

3、独特:就是“我”所独有的,是“我”独自发现的或是“我”独自经历的。 三、选材的范围:

1、过往经典人物、故事。2、现今热点人物、故事。3、文学影视人物、故事。4、有寓意的植物动物。5、寓言哲理神话故事。6、新闻人物、事件 。

四、选材的技巧:选例要多角度

1、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 2、不同性质:正面、反面 3、不同国别:中国、外国

4、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五、范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涉及的基本内容写一篇文章。 一艘货船卸货后返航时,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往舱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但还是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何尝不是呢!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人生的坚实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地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观点(标题):人生也需要负重 原材料分析(道理分析):正是堪于负重,货船才能挺得住风雨的磨砺。船如此,人亦如此。船需要重量,人生也需要负重。一个人,迈着稳重的脚步前进,才不会在风雨中摇曳,才不会在岁月的流逝中倒下。重,是生命的殷实;重,是理想的坚贞;重,是脚踏实地的执着;勇于负重者,如直插霄汉的泰山,似怒涛翻滚的大海,时光飞逝,亦能固守令人叹服的永恒。

举例证明:是谁心系中国亿万子民?是谁从小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抱负?是周总理。在

1

社会动荡、风雨交加的黑暗年代,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心系中国,沉重的责任感压在他们的心头,拯救百姓的使命感鞭策他们坚定地迈步向前。当时的中国就像艾青笔下的那只鸟,有着一双沉重的翅膀,让它飞翔,让它在黄土地上自由飞翔,这理想的重负压在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身上,他们前仆后继,他们负重向前。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拥有厚重的人生,他们被历史与岁月铭记!

堂上训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观点(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原材料分析(道理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举例证明: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堂上训练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上述材料引发你什么思考?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观点(标题):心要在焉 原材料分析(道理分析):心要在焉,即讲究全情投入的专注。不论是专注于自身所爱的事物,或是做学问与处事,心在焉,何有不成事之理?

心在焉,即褪去浮华纷扰,付出全情于自己的热爱,去追寻,去达到,而没有利益打扰你的专注。

举例证明:心要在焉,否则只会被绳索越缚越紧,从而失掉呼吸的能力。和珅乃一朝宰相,受皇帝宠爱,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宦海沉浮之中,他似乎忘却为官为百姓之理,一心地贪污受贿,终在黄金的枷锁下,迈往末路的下场,心不在焉人生漩涡即来焉。再看南朝“短命”皇帝李存勖,辛苦称帝,却又贪恋美色,重用伶人,不理政务。当初为道义而揭竿起义,却在称帝后荒靡度世,这不是心不在焉?因如此,仅三年,皇帝退位,为天下笑。因此,心要在焉,才不会被琐事所缠,不会为诱惑所误,才能划向成功的彼岸,迈进希望的殿堂。

堂上训练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

2

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观点(标题):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 原材料分析(道理分析):任光阴荏苒,时代变迁,纷繁的仪式几经精简,而终不可被简单取缔——只因仪式背后,那对于个体生命,对于文化流传的非凡意义,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珍重与传承。

举例证明:仪式不只是形式,仪式还为其独特的形式注入了富有价值的思考——其中包含了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中国古代便有;红白喜事“,结婚生子便是“红喜事”,而老人仙逝则是“白喜事”。中国人自古便以喜庆热闹的仪式恭贺一对璧人喜结连理,又将对新生命的热忱与祝福融入“满月酒”的传统仪式中。而对于乘鹤西去的老者,用庄严肃穆,哀而不伤的仪式表达对逝者诚挚的缅怀与追忆——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无不体现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本身至诚至真的关怀与热爱。

堂上训练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在瑞士,婴儿降生,医院就会在户籍卡中输入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家庭住址。由于婴儿和大人一样用统一规格的户籍卡,因此每一个婴儿都有“财产状况”这一栏。

瑞士人在为自己的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写的都是“时间”。他们认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讲,他所拥有的财富,除时间外,不会有其他东西。

一个人出生后,到底拥有些什么?说到底,无非是几十年的时间。所谓生命,也就是一个逐渐支出时间的过程。有些人需要地位、财富,就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权力、金钱;有些人需要闲适,于是就在宁静和安谧中从容地度过自己的时日;有些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本材料的主旨是瑞士人认为财富就是时间,关键词是“财富”、“时间”,抓住这两个词语组织语言,就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观点:①时间就是财富,要珍惜时间。②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财富。③抓住时间,努力拼搏,创造更多的财富。

观点(标题):时间——生命的财富 原材料分析(道理分析):生命的财富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用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我们的社会,而不应该用来换取权力,换取金钱,换取名利,也不应该在安乐享受中挥霍。

举例证明: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七岁进私塾读书,十一岁开始读《资治通鉴》,而且一直坚持不懈地读了几十年的书。正是由于他正确利用生命的财富充实了自己的头脑,才使他为后人留下《日知录》等许多富有思想和学术价值的著作。可见,生命的财富——时间,应该用来充实自己的头脑。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