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精选精练专题3地球上的水高频考点15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答案精析

1.D 2.B [第1题,由图可知,市中心湖泊不具备运输功能,所以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的衰退与石油运输无关。第2题,以水治水,引江入湖,其优点是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环改善水质。]

3.B 4.D [第3题,地表和地下径流汇入的减少、大气降水的减少和湖水的蒸发都是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主要原因;大气输送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没有直接关系。第4题,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可增加湖水的水量;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可减少对湖水的引用量。]

5.D 6.A [第5题,对比表中数据,丙时段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大;南疆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北疆小;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上的冰雪融水;甲~丙时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大于北疆。第6题,该变化表现为降水增多,因该地缺水,所以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因降水增多,径流量增多,所以灌溉水源增加;而河流的结冰期受气温的影响,与降水的多少关系不大;因降水较少,所以该区不会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 7.C 8.B [第7题,图中信息显示,青海湖的水位在降低,由此推知,湖泊的面积应在减小。第8题,读图中的年降水量曲线,该地的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减少,A项错误。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应变大,年地表径流总量随之增大,C项不正确。地下水对青海湖的补给量很少,对青海湖水位的变化影响不大,D项不合题意。气温升高,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位下降,选项B正确。]

9.B 10.D [第9题,根据示意图可知,西湖相对比较封闭,从而水循环的周期比较长,通过引水工程将提高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降低循环周期,从而提高西湖自净能力来改善其水质。第10题,现今杭州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观赏用水,兼顾养殖等,而在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除了观赏和养殖外,还兼顾生活供水、灌溉等多种应用,因此利用比现代要多。] 11.AB 12.BC [第11题,观察图发现,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会减少;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第12题,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13.(1)夏季。博斯腾湖湖水主要来源于天山的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夏季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大,大气降水也最多。

(2)盐池位于盆地的位置较低处,湖泊的淡水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漠中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在低洼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盐池。

6

(3)位于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有河流流经,靠近博斯腾湖,地下水水位高,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博斯腾湖属于以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的内陆淡水湖泊。该地区夏季气温高,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大,大气降水也最多。第(2)题,盐池位于盆地的地势较低处,湖泊的淡水可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漠中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在低洼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盐池。第(3)题,可从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14.(1)夏秋季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冬季为地下水。 (2)人类的大规模垦耕使灌溉用水激增,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咸海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流域年降水量极少,流域河流短小,入湖水量少。

(3)赞同。地下水(较河流水)丰富;地下水开采技术较为简单,开采成本低廉;浅层地下水含盐量低,可用作棉田灌溉;开采地下水可以避免过度引用河水,避免生态恶化。(答出3点即可)

不赞同。当地降水量极少,地下水埋藏深,开采费用比引河水高;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补给,过度开采,也会导致地表水减少,无法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棉花的蒸腾作用强烈,大量种植极易加剧当地干旱程度。(答出3点即可)

解析 第(1)题,阿姆河与锡尔河发源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有冰川存在;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源头地区降水较多;因而咸海夏秋季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冬季有地下水补给。第(2)题,人为原因为咸海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过度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水,咸海流域内气候干旱、入湖水量少为其逐渐消失的自然原因。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注意理由与观点的一致性。

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