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南海台风路径统计分析与异常路径影响因子分析文献综述
南海台风,对我国华南地区影响重大,其准确的预报对整个华南地区的防台抗台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南海台风路径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 台风移动路径研究状况
1.1 国内对台风路径的研究状况
袁俊鹏等(2009)利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1949---2007年共59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进行分析,合并归纳得到热带气旋主要的三种路径,分别为西行、西北行和转向路径,研究发现三种路径主要是8年以下的年际变化。西行路径的热带气旋与海温的关系不明显。西北路径的热带气旋和转向路径热带气旋与局地海温的变化有相反的相关关系。当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洋暖的时候有利于西北路径热带气旋发生,局地海温冷时热带气旋多转向,且局地海温在热带气旋发生前半年左右就开始有持续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存在于海洋表层,整个温跃层以上次表层海温的热状态对热带气旋路径均有显著关系。毛绍荣等(毛绍荣等,2003)对1949~2000年的 52 年间在广东沿海近岸转折或沿海岸移动的热带气旋异常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 ,将台风分为两类登录异常路径类型:类型Ⅰ为近岸转折型 ,类型Ⅱ为沿岸移动型;同时还研究了广东沿海的地形特征。结果发现 ,转折点(或靠岸点)主要集中在有明显山脉地形的区域 ,同时靠岸前热带气旋有移速减慢的特征。另外还发现 ,转折前强度越强 ,则转折点离岸越近;靠岸前平均移速越小 ,则转折角度越大;靠岸前强度越强 ,则其沿海岸移动所需入射角越小。杨万裕等(杨万裕等2008)在台风森拉克移动路径分析中得到结论:台风路径的预报是做好台风预报服务的关键。利用Micap系统提供的资料,分析中高纬度波动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台风外围弱气旋性环流的移动、变化,综合分析 物理量场的分布、变化以及相关的数值预报产品可以较准确预报台风移动路径。
徐晶等(1999)利用观测研究,动力诊断分析等手段,从上下游效应、中低纬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青藏高原高空天气系统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台风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空流型与台风路径有如下关系:高原高空500hPa为低值系统控制时,有利于台风西行;反之,高原高空500hPa为高压时,近海台风往往转向。动力诊断分析的结果揭示了高原上空系统影响下游系统的物理机制,即高原上游扰动动能的传递使得下游的槽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台风的引导气流。高原脊的存在,使得涡动动能的输送通道偏北;高原上为槽时,涡动动能的输送通道偏南.高原槽前的南风和台风东侧南风将低纬度的低位涡输入副热带高压,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发展,影响台风运动,体现了中低纬相互作用对天气系统的影响。田华等(2010)研究了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指出大气ISO对台风路径预报有重要参考意义,低频流场演变特征表明,大气ISO在对流层低层到中层通过低频气旋或低频反气旋的环流形势影响季风槽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影响台风的活动。马红云等(2003)用一个β平面的准地转模式和一个高分辨率的f平面准地转模式,实施了6组试验,研究了初始台风切向风速水平廓线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向风速峰值区狭窄,最大风速半径较小的廓线,与偏西北方向的路径以及强度维持或
1
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增强相对应;峰值区宽平,最大风速半径较大的廓线,与北折转向的路径以及强度衰减相对应。张行才等(2007):根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的温度资料,以近年来在我国华东登陆或近海转向的台风为例,对台风中心附近的异常增温与未来移动方向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中、高层台风中心附近的异常增温对台风未来的移动趋势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尤其是对台风的移动方向突然改变具有预报意义,强增温区及脊(轴)线方向预示着台风未来的移动方向。在研究台湾岛地形对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作用时 ,罗哲贤等(1995)认为,台湾岛地形会使由东向西接近台湾岛的热带气旋出现 “右偏” 现象 ,即远离山脉的方向 ,他们分析认为山脉地形使台风最大风速区向台风中心方向 “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