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___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丰集高中

近年来,丰集高中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促进学生“幸福成长,健康成人,快乐成才”为育人目标,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机制,狠抓养成教育,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明确理念,注重内涵,坚持正确育人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认识到:育智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根本任务,让学生学会做人与和谐发展,才是学校教育的终级目标。为此,我们确立了“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个个成人”的育人理念,明确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力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提出了让学生“幸福成长,健康成人,快乐成才”的办学目标。学校通过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内涵,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建设队伍,多管齐下,构建德育教育网络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负责安全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余班子、班主任任成员。德育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定期举行班主任工作交流活动,让优秀班主任上台发言,介绍经验。注重班主任工作的过程化管理,把每项班级管理进行积分量化,班主任工作的实绩

1

作为晋升、评优、发放津贴的重要依据。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学习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学习并践行教师文明礼仪,做到为人师表。积极建构“外训”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外校教学管理的学习、研讨,让教师广泛吸收先进理念。上学年,全体高三教师到南京雨花台中学参观学习,雨花台中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校风校纪、文化建设对老师们触动很大;本学期,我校先后派出多批次学科教研组到各兄弟高中学习、交流。从高一、高二学生中挑选品质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干部和成员,由政教处负责进行培训和指导,配合学校管理。学校德育工作形成领导班子率先垂范,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会干部全员参与,政教处、德育处、团委等处室共同配合齐心协力抓好德育工作良好局面。

三、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大力深化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009年12月10日,全县养成教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时任县长的李书记在现场会上作重要讲话,提出要让养成教育成为一种理念,让养成教育成为一种风气,让养成教育成为一种习惯,让养成教育成为一面旗帜。良好习惯是一笔财富,养成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取这笔财富的金钥匙。我们希望丰高学生毕业后,不仅有看得见的高中毕业证,还有一张看不见的素质教育的毕业证,让他们终身受益。我们始终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养成教育。

1、加强纪律管理,实施管理育人

我校近几年生源质量不是太好,学生基础较差、不良习惯多、纪律意识淡薄。学校立足实际,实行封闭管理,每天放学都有值日教师配合门卫检查,禁止无证出校门。禁止校外租房,加强夜晚校园巡查。加强考勤

2

及午休、早操、课间操及夜晚就寝管理,采用每天专人检查和临时抽查等多种形式,将检查结果积分量化,当天公布。对违纪学生,由学校、班主任、家长及时进行教育,指明努力方向。

2、倡导文明礼仪,陶冶道德情操

文明礼仪折射出一个人的基本修养。我校十分重视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统一时间,统一内容,要求学生讨论并写出心得体会,教育学生注重文明礼仪, 要语言文明,举止得体,尊敬老师,感恩父母等;开展“跟老师问个好”、“给老人让个座”、“向父母说声感谢”、“每周做件好事”、“就餐自觉排队”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定期检查学生着装及发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通过落实这些措施,学生的道德情感、言行举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就连3路公交司机也感觉到了我校学生的可喜变化:坐公交说脏话的少了,主动让座的多了。

3、注重生活细节,规范日常行为

细节决定成败。我校重视对学生日常生活细节的管理。每天早操铃响后检查学生到位情况;每天夜晚专人检查就寝纪律,灯熄声停,按时休息;上午第一节检查寝室内务,要求室内干净整洁,物品摆放规范,整齐划一,并将以上检查结果通报在楼前黑板上,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和卫生习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不许零食进教室,督促学生养成不吃零食的好习惯。团委发出“清洁从我做起,打造卫生校园”的倡议,学校安排专人每天检查教室卫生,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每班承包一块绿化区,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4、重视教育引导,培养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我校开展每天下晚自习后学生轮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