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普外科

23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阑尾炎,入院后多急诊手术,术前麻醉准备需要禁食水,故一般不与中药口服。中医药治疗主要在术后进行。中医学认为,腹部术后症状为“胀、闷、痛、闭”,乃脾胃枢纽不利,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所致。由于术后病人有正气虚、手术所致瘀血特点,结合扶正或祛瘀或扶正祛瘀治疗。对于术后留有胃管的病人,术后由胃管注入中药可代替口服给药。 一、诊断标准。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

2.体格检查: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可有腰大肌试验阳性、或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血淀粉酶等检查;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诊断以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为主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瘀滞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持续隐痛,阵发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据按;一般伴有低热、恶心、纳差、舌淡红、脉弦或弦滑。

2.湿热证: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弦数或滑

24

数。

3.热毒证: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或或扩至全腹、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腹胀或便秘、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舌苔黄厚干燥、脉洪数或细数。

阑尾炎诊断入院后,需急诊手术,因术前要禁食禁水,故一般术前不内服中药。治疗以外治为主

①针刺止痛:足三里、三阴交等

②静滴双黄连粉针,或炎虎宁针每日一次。清热解毒。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术后第0—2天,治则:行气通府,活血。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药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配方颗粒或中药饮片(小承气汤加减)。

基本方:姜厚扑3g(生药量,以下同)×5袋 枳实6g×2袋 大黄3g×5袋 黄连3g×2袋 炙黄芪10g×2袋 白术10g×1袋 血竭1g×2袋

调配:上药共装一袋内密封保存,用时温开水80ml溶解(中药饮片浓煎100ml),口服,或直肠点滴每日一次。

2.术后第3—6天,治则:健脾益气,根据病人病情辨证使用中药调理,促进康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15g 白茯苓15g 白术15g 莲子肉9g 桔梗6g 白

25

扁豆12g 山药15g 薏苡仁9g 砂仁6g 甘草9g 大枣汤调下

3.行气活血中成药静滴。丹红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 (二)外治法

1.土黄连纱布贴敷伤口 2.足三里封闭,每日一次。 3.中药热奄包外敷,每日一次。 4.神灯照,每日一次。 四、疗效评价

痊愈:手术切出阑尾;保守治疗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好转:保守治疗者临床症状消失、血象正常、右下腹仍有轻微压痛。

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甚则恶化者。

26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雍滞,积而成石。 一、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

(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二、术前中药干预

(一)中药口服

1.气郁型(无明显感染的肝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证侯:右胁胀痛或窜痛,脘腹胀闷,食少恶心,口苦咽干。一般无发热或黄疸,舌质淡红,苔 脉弦。

治则治法:疏肝理气,缓急止痛 方药:清胆行气汤加减(经验方)

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枳实10g香附10g郁金10g元胡10g

2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