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政治(理科)期考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C 11 A 2 B 12 C 3 B 13 B 4 D 14 C 5 B 15 C 6 C 16 B 7 C 17 A 8 D 18 B 9 C 19 D 10 D 20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21.(10分)
(1)①材料一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②材料二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③材料三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点2分)
(2)①上述材料中的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2分)
②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分)
22.(10分)
蓝藻不能被消灭,但能扼制(1分)。因为: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蓝藻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也无法人为的消灭它,否则是不尊重规律,破坏自然的做法。(3分)
②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蓝藻的产生有其固有的规律,我们可以根据其生长规律,改变其生长条件,降低蓝藻爆发的危害。(3分)
③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蓝藻不能被消灭但能遏制。(3分) 23.(10分)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为了实现两个梦想,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两个梦想的提出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4分)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梦想的实现可以多养活4亿至5亿人。(3分)
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为了实现两个梦想,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全力以赴。(3分)
24.(10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突出的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到十八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注:答出两点给5分,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处理。)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玉枕纱厨,帘卷西风,半夜凉初透。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