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高效课堂,功夫在课内更在课外
——我对“深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12年10-12月份,高三年级开展了“推门听课”活动,高一、二年级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我和同组的老师们一起,认真备课,认真研讨,全程参与了两项活动,得到了一些收获和提高,也引发了一些反思和体会。
一、关于深度教学——高效课堂的理论思考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郭元祥教授提出深度教学的效能原理:学生觉得有效有收获,是豁然开朗,是快乐,而不是困惑,不是疑难。不仅仅是有成就有收获,还要有效率。如果我们把这三位专家确立的标准加以分析,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了效率,即课堂高效,才是好课,才是深度教学。
反思之一:深度教学===教师投入越少越好? 深度教学之“效”不是投入越少越好。教学究竟有没有诀窍?赫伯特·斯宾塞有一句名言,教学的一个秘诀就是“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就是强调不要浪费时间,而要科学、合理、智慧地投入时间。实现深度教学,并不是要减少投入,而是不要盲目投入、无效投入。
赫伯特·斯宾塞还有一句名言“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强迫灌输,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以至畏学、厌学的现象层出不穷,教学效益自然难以保证。
【启示之一】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衡量教学投入,不能仅看投入时间的多少,还要看心智、思维、情感投入的多少。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视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对教师来说,其投入不仅在课堂,更重要的是在课外。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的少投入、少讲,有赖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有效预设。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教材、课标,更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反思之二:深度教学===学生答得越准确越好?
深度教学之“效”不是只看学生的知识获得。很多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或者高效,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看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是看考试成绩如何。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对深度教学的误解。
【启示之二】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就课堂教学而言,知识获得效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如果学生在认知上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在情感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努力的状态,在方法上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在过程上表现为多元对话互动、体验、合作、探究。简言之,学生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非被动机械地接受,这样的“过程价值”岂不是最好的效率?这种效率有时是隐性的,是无法量化检测的,但它往往比显性知识的效率更有意义。
反思之三:深度教学===教师教得越快越好?
1
深度教学之“效”不是经济学的概念,而是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作用对象是人,关注的是人的知识、能力、方法的获得,思维、情感水平的提升,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由此,教育的“效率”应该建立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过于追求所谓的“高效”很容易导致教学浮躁、急功近利,甚至于拔苗助长。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育比作是农业。工业流水线可以标准化、规模化地生产,而农业是有生命的、个性化的,生命成长是缓慢的、有规律的、需要陪护的。把教育比作农业的原因就在于它是育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
【启示之三】课堂教学的“有效”,一方面在于要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命成长提供适合的内容,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教学节奏。在学生思维活跃、兴致高昂时,需要惜时如金、快节奏、大容量;在学生疲乏厌倦、困惑畏难时,就得和风细雨、循循善诱,甚至要慢慢等待,或者迂回反复。那种超越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势必欲速不达。
二、关于深度教学——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
反思之四:深度教学仅仅在课内吗?——高效课堂的高效从哪里来? 探讨深度教学——高效课堂,我们的视野往往局限于课内,把解决问题的着力点要么放在教师身上,要么放在学生身上。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展开。但是,深度教学是多种要素优化的综合体,需要用更加宽广的眼界来研究、探索。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借鉴和吸收武汉市高中政治中心备课组提出的“以题引讲,题组反思”复习教学法,初步形成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点的高考复习备考课堂教学模式,即基础知识复习课、解题方法与答题技巧复习课、时政专题复习课。应该说,从教师的课堂设计角度来讲,课堂的高效率已经有了一定保障。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总是有一些学生成绩没有起色或者波动起伏,还有一些学生兴趣不大或者信心不足。可见,只有课堂设计的高效率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学生在课堂上高效率的学习,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做到高效学习,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生是否拥有轻松的心态、积极的状态和学习的主动性,而这些仅仅在课内是解决不了的。
郭元祥教授认为,我们研究高效课堂不仅是效率问题,还有学生的体验,学生对过程的感受。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快乐感,发现自我的价值,同时让学生通过反思发现自己在知识上、思维方式上和情感态度上的不足。
所以说,深度教学不仅在课内,课堂的高效,功夫在课内更在课外。
【启示之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成于课内,劳于课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驾驭,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熟悉和理解,依赖于教师教学素养和智慧的提升。而这些,没有“课外功夫”是不行的。
首先,要处理好几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是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情感前提,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者也。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作为科任教师,我在2011届文科试验班高三(4)班和2012届高三文科试验班高三(11)班采取了一系列既有共性又不乏个性的措施,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比如,每一次大型考试后,我都会让学生写出考试小结,然后拿着试卷与我进行面对面的“话聊”,鼓励进步、指出问题、提出希望;在课外答疑中,鼓励学生多问、敢问(魏功勋的感慨——中午时间,我们两个人都在教室里,
2
找你问问题的学生排成长队,却没几个人找我),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我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答案,还有信心、信任和勇气;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不论什么样的学生,学习成绩的背后都会有着“理还乱”的多种原因,所以不要总是指责学生不用心、不细心,而是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她们的辛苦和疲惫,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无助,并且把老师的这种了解和理解告诉每一位学生。一句话,为学生进行情绪减压、心理减负,这才是真正的减负增效——当学生以轻松的心态积极的状态去主动学习时,课堂教学想不高效都难!
第二对关系是融洽的班科关系,这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保证。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自己所带的学科学生没有学好,不是指责学生不认真,家长不配合,就是抱怨班主任不支持、科任教师抢时间。如何建立融洽的班科关系?我的体会有三:一是支持班主任的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规定时间内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抢时间,不抢学生,服从指挥,服务大局,协助班主任,团结其他科任教师一道做好文综的“交集”和班级的“交集”;二是帮助班主任做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既关注学生本学科的学习,也关注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既关注学生的学习困惑,也关注学生的交往困境等问题。如小晨和小雅同学的故事(男生小晨“一厢情愿”喜欢女生小雅,引起同学关注,影响两人学习,小晨郁闷,小雅纠结。我主动找两人谈心,帮助他们疏导情绪、激发信心、关注学习,效果不错,家长也很感谢。)三是有机会在家长面前,就要多多表扬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这一点是廖鸿兴老师(09届搭班)、胡胜杰老师(06年以来一直搭班)、徐启飞老师(11届搭班)等给我的重大启发。她们在家长面前大肆吹嘘我的能力,让我感动的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班级带好,让科任老师和我一起取得高考佳绩,多分奖金。看来,不仅仅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班主任、好老师也是夸出来的。
第三对关系是融洽的家校关系,这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后勤保障”。因为家长的支持和参与程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关系到学生对学习效率和质量。作为科任教师,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我认为多沟通很重要:一是利用家长会进行全面交流,二是利用QQ群进行日常交流。利用家长QQ群,每周给家长一个话题,与学生聊天,既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也能增加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交流。课外功夫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学好政治的兴趣和信心,引导家长重视并帮助孩子一起学好政治学科。通过这些交流,让家长了解你、信任你、理解你、支持你、配合你。
其次,要为学生“课外减负”。课外减负才能保证课内高效。如何为学生课外减负?我的做法,第一招是开设公共邮箱。通过公共邮箱,为学生提供经典资料包括教学课件、时政热点、复习方法、解题技巧、心理调适等,既有本学科的,也有文综甚至是文科学习方面的。学生课外随时可以进入公共邮箱,查阅相关资料。有时候也可以打印几份发到课代表手上,让学生们传阅。这样做既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又能节省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轻经济负担,这也算是一种“减负”嘛!
第二招是创新作业。作业太多,有挤占学生时间之嫌,作业太少,又有放弃阵地之虞。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我认为,关键是布置有效的作业,并让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是否有效,是老师精选作业的水平;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完成作业,既要看态度,兴趣也很重要。而兴趣的大小与否,又与作业的吸引力大小有关。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创新作业内容、形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最大兴趣,保持学生完成作业的最大欲望。以新闻点评为例(这是我教的学生必须做的作业,一周一次),我就非常注意变化与创新,起步阶段要求很低——找一段时政新闻粘贴或写在本子上,运用学过的知识随意点评,字数不限;第二阶段要求提高——先设计问题,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