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说课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7课,是《有趣的变化》单元的第1课。本课是要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设计了3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三个活动中把探究“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做为探究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方法基础,活动2和3可延用活动1的方法进行,所以对第1个活动中探究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将它做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探究的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瓶装橙汁、温度计 (二)实验材料

1、基本材料:烧杯、烧瓶、酒精、橙汁、酱油、红墨水; 2、控制材料:冷水及热水; 3、检验材料:穿过胶塞的吸管。 五、教学思路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一种事实性知识,所以我依照知识的认知过程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即:问题——猜想——实验——记录——分析——结论——应用。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4分钟)

情境1:一瓶橙汁走上讲台,跟同学们聊天:大家说说,这厂家也太抠了,这橙汁根本没给装满,太抠了!这时学生会很自然想到自己平时买到的瓶装液体商品都是不满的,思维开始活跃。

情境2:“老师还发现了一个事,大家来看一下。“出示视频:加满冷水的水加热了一会儿就从壶里溢出来了。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是不是很有趣,看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然后对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进行列举,如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怎样才能使壶里的水不再继续溢出?是什么原因使厂家不能把那些液体商品灌满?这时学生的学习欲望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猜想与假设(2分钟)

老师在对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好的问题进行激励评价后进一步提问:同学们猜想一下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在学生的猜想之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事实进行科学猜想:水是一开始加热就溢出来了吗?在加热过程中,壶中的水增加或减少了吗?学生基本能推测出: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可能胀大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设计实验方案(5分钟)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可能选择的盛液体的容器有玻璃瓶、烧瓶、塑料瓶等,用于加热的材料有洒精灯、热水、蜡烛等,用于制冷的材料有冷水、冰箱等,用于检验体积变化材料有小试管、透明细管等。对于同学们的可行设计方案进行充分地肯定评价后引导学生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和引导学生选取操作简单易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确定实验方案。用烧瓶代表壶,在烧瓶内装满水,为了便于观察,把水染红;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线在玻璃管的液面处作一个记号。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先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要提出实验要求:注意安全(小心热水烫手)、分工合作、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等。 (四)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初步结论(8分钟)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去体验科学学习和研究的乐趣。 1、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

①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烧瓶里的水增多了?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是水的体积变大了,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

②玻璃管内水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变小叫做体积收缩。

③烧瓶里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 ④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能较容易得出: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收缩。

(五)进行类比分组实验,检验其它几种液体(酱油、酒精、橙汁等)是否具有上述性质,及时将实验现象记录到课本提供表格中。(12分钟) (六)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5分钟)

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进行小组阐述,进而总结归纳出:其它几种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由此,师生共同推理得出结论:液体受冷或受热时体积会发生变化,这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七)应用(3分钟)

1、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说明常用温度计在管和泡里是适量的水银或其它彩色液体) 2、液体瓶装商品为什么不装满?

3、列举生产和生产中其它应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八)拓展活动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指一般情况下,水还有一种反常膨胀的性质,它会在0℃~4℃时热缩冷胀。(学生在这时会产生浓厚兴趣,对探究水的这种性质跃跃欲试) 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过程的关键所在: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材教法

一、教材分析

围绕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课设计了3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受冷、受热后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遇冷遇热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二、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 活动1: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对于小鼠标提出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结合一些情景猜想,比如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导入部分的插图猜想,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当学生猜想小鼠标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猜想进行引导提示,使学生明白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和液体所受热量有关系的。在教师德引导下,学生一般能推测到水被加热,体积可能会膨胀。

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下一步就是设计实验,用实验的方式来检验猜想的正确与否。教师指导学生先由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目的建立实验模型,再从实验模型考虑选择实验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自己的实验之后,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改进,使实验能更好地检验猜想。一切就绪,学生小组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为了证明这些特征是所有液体的共同特征,教师要启发学生多选用一些液体进行尝试。所以,学生小组就要做好记录工作,填在如教材所示的记录表中。记录下的实验过程和现象,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自己小组的结论。最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得出最后的总结。

活动2: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