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文言翻译(同步练)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有厓门[]遗迹,予偕知县罗侨吊焉。夜二鼓,乘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选自方良永《厓门吊古记》,有改动)

注 厓门: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译文: 答案 不一会儿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查考它建造的始末。

得分点 “少顷”,不一会儿;“达观”,遍览;“颠末”,始末,其中“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始”,也可据“末”推断为“始”。

(二)关键虚词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悯 獐 [清]侯方域

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营室而授獐焉。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犬之貌,且翦翦焉适矣。”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索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 ①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獒:猛犬。②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③侵假:逐渐。④翦翦:和睦的样子。⑤煦煦:和悦的样子。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

译文:

(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

译文: (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

译文: (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译文:

答案 (1)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 (2)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 (3)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 (4)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 参考译文

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我说:“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道德完善的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我说:“是这样。”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凫听说了这件事,说:“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说:“你的庭院里有两条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且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养獐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我说:“虽然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

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睦了。”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一体了。”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

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我说:“你原来不了解那两条狗吗?以前它们装出和睦相处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的童仆的;随后做出和悦亲近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去掉绳索的,并且担心有人会援助獐子;接着表示和獐子没有嫌隙,是用来迷惑那头獐子的。你撤走了獐子的防备,消除了可能给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实情况,这正是西楚霸王项羽有力无处使,春秋时宋国大夫南宫万被杀死的原因啊,何况是獐子呢?”王仲凫很生气,抽出戈来驱赶那两条狗。我说:“不需要了。那世上相互成为朋友,越来越亲密,却出其不意地陷害对方的人,这样的智慧不是从那两条狗才开始有的。”有人说:“这头獐子,内心孤洁而气度狭隘,像那种无论怎样对待他他都不满意的人,即使没有那两条狗,也会遭遇灾难的。”

(三)特殊句式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

(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译文: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译文:

答案 (1)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道赞叹他。

(2)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解析 (1)“近侍之官分散者”为定语后置句。(2)“画杨震像于寝室”为后置的介宾短语句,“自戒”为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及代还”为无标志被动句,“人吏送者”为定语后置句。

(四)句意通顺

8.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属于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改正。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联盟的情况下又与楚联盟。

分析改正:“晋侯”“秦伯”属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这叫强行翻译,必损文意。 (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译文: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分析改正:句中的“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该译出,更不该译为“的”。这叫该删不删,影响语意。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起他们的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分析改正:句中的“祖父”是两个词,指“祖辈和父辈”,须拆开翻译。这叫该拆不拆,以今译古。

(4)(阳城)服用无赢副(衣服没有多余的),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有一个叫陈苌的人,等到自己领到俸禄的时候,总是到阳城那里称赞钱的美好,这样又能从阳城那里得到一些钱。

分析改正:第一处是代词“其”误译,应指“阳城”。这叫代词不可误用,否则指代不明。第二处漏译了“月”字,“月”应为“每月”。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漏译必害原意。

(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使他们振作,有什么不可以? 分析改正:“振”是个通假字,通“赈”,赈济之意。这叫不辨通假,错译该字。 (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有七十人。

分析改正:译文有两处语意不通。一是“从”是使动用法,使??跟随。这叫不辨活用,改变原意。二是“七十人”作为数量短语定语应加以调整至中心语“媵”前。这叫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译文:礼部主办的贡士考试,一年中所录取的人才,胡先生的弟子往往占到四五成。 分析改正:“岁”是名词作状语,每年,不是“一年”。这也是不辨活用,改变原意。 (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译文:韩信于是解掉他的绑绳,向东坐着,向西面对,按照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分析改正:画线句表意不明,谁“坐”?谁“对”?原句省略了主语,应为“他(指广武君)面朝东坐,韩信面朝西对着”。这叫当补不补,表意不明。

(9)(孔君)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译文:孔君写文章铺开纸,说是才思考,而几千字的言论已经完成了。

分析改正:画线处有两个问题,一是“言论”和“完成”搭配不当,有语病,其实,“言”指字,代指文章;二是漏译了“百”字,虽只一个字,但这个小细节不能忽视。这叫实词未字字落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