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答案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的力量。 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对生产关系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生产力系统以人口系统为基础。 第三,生产力系统及其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是上层建筑系统的基础,同时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力系统。 第四,生产力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关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系统影响生产力系统。 第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系统。

第三,人口系统中的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四,生产关系系统对自然环境系统也产生影响。 三、上层建筑系统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系统是社会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 人口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 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进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三,人是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主体。 五、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等。自然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 自然环境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自然环境系统与生产力系统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系统可以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少;反之,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大。自然环境还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第三,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也具有一定影响。

例如,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关。 在世界历史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些濒临海洋的国家往往思想文化比较开放,而内陆国家则相对较为封闭。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一、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构成要素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马克思主义反对把社会生活的发展归结为生物现象,但认为把社会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的思想是合理的。

意义:马克思将辩证法联系、发展的思想运用和体现于社会有机体的分析中。一方面,他强调社会有机体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他强调社会有机体的变化发展。因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社会唯物史观,使得历史观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二、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按照这种标准,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三、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意义:技术社会形态概念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论述已经包括了技术社会形态划分的思想。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 结构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三、层次性原则 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开放性原则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