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经验城市建设管理考察报告
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经验城市建设管理考察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济源建设成全省最富最美的城市和按照新加坡模式打造新济源的指示精神,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11月22日至27日,在市委书记段喜中的带领下,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白玉成,副市长郭茹、孔祥智以及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和城市组团相关镇的负责同志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以及城市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学习考察。
在新加坡,我市考察团成员考察了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功能设置状况,参观了新加坡国家规划展览中心,就新加坡的旅游、教育、人文、地理情况,分别和新加坡国家旅游局局长助理梁雨强、国际司副司长郭美兰以及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署长萧家彬、执行规划师黄琪芸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新加坡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的做法给考察团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马来西亚,我市考察团成员参观了吉隆坡太子城、双子塔等著名建筑,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行政议员、地方事务部部长刘天球,行政议员、投资发展部部长郭素沁,马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吴国强就有关投资合作事宜进行了友好洽谈,与马中友好协会建立了初步联系。在新、马期间,我市考察团成员还专门拜访了新加坡惠盟集团、马来西亚隆基马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重要企业和重点客商。
第 1 页 共 20 页
通过几天深入细致的考察,我们深刻感悟了“新加坡模式”成功的内涵,体察了东盟国家发展的惊人步履,感受了世界变化的澎湃潮流,更加增强了进一步加快济源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两地的简况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623平方公里,总人口468万,华族约占75%,其余为马来族、印度族。 新加坡共和国是一个集国家、首都、城市、岛屿于一身的国度,曾被英国殖民统治100多年,1959年自治,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的国家。几十年来,新加坡坚持把政治管制与经济自由相结合,把共同理想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把一党独大与争取民众相结合,迈开了奋进的步伐,奏响了和谐的乐章,创造了经济腾飞、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新加坡的经济传统上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港、重要商业城市和转口贸易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国际贸易、加工业、旅游业是新加坡三大经济支柱产业。独立后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引人注目,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模式成为我国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中城市的楷模。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东临南中国海,西濒马六甲海峡。东马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尼、菲律宾、文莱相邻。马来西亚面积330257平方公里,人口2664万,其中马来族占62%,华族约占31%,其余为印度族裔,首都吉隆坡。上世纪70年代前,马来西亚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初级产品出口。7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
第 2 页 共 20 页
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经济一度下滑,后采取刺激外资和私人资本等措施,经济明显好转。1987年起,经济连续10年保持8% 以上的高速增长。近年来,马来西亚通过稳定汇率、重组银行企业债务、扩大内需和出口等政策,经济取得较快增长。1991年提出“2020宏愿”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旨在于2020年将马建成发达国家。重视发展高科技,启动了“多媒体超级走廊”、“生物谷”等项目,将重点转向农业等基础产业建设,带动乡村发展。积极推动消费和投资,把私营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支柱。鼓励发展旅游、教育事业,实现经济多元化。
二、借鉴的经验
在参观考察过程中,我们在寻找,我们在思索,寻找新加坡成功的经验,思索济源人学习的取向。
经过短短40年的发展,新加坡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确实取得了骄人业绩,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新加坡与我市对比,有其共同属性,也有其特质。新加坡面积为623平方公里,我市面积为1931平方公里;新加坡为城市国家,我市城市化率也非常高,城市管理有其共性的一面;新加坡产业发展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我市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管理方式也有共同的要求;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且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市在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城市管理体制、发展思路有其一致性等。为此,我们认为,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中值得我市借鉴的地方主要有: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天然局限与现实图存。有人说,忧患意识是新加坡之魂。在新加坡的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接触过议员、局
第 3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