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地形分布教案 商务星球版

2.2 地形分布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区。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并描画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重点) 2、 能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重点) 3、 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主要地形区的分界线。 (重点、) 【教学模式】:生生为师、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中国地形图、地理助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环节 情景导入 出示目标 教师活动 1、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名山大川的图片,尤其是连绵起伏的山地景观。在赞叹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多姿多彩中开始新课。 2、板书课题:地形的分布 3、出示学习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并描画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重点) (2) 、能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3) 、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主要地形区的分界线。 (重点、) 学生活动 1、 看图片赞叹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 2、 指名读学习目标。 3、 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新课。 过渡语 合作探究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由大家借助地理助学上面的导学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打开助学P26页,先完成主要山脉。 自1、 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主学习 2、 3、 布置任务:用10分钟时间请同学们 阅读教材P26页,先独立完成助学1、、独立完成助学中的学习过程第1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统一答案。 3、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①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都属于东西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夷山、台湾山脉都属于东北—西南走向。 通过学生观察地图、生生为师、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地图、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中的学习过程第1题,再以小组为 单位交流一下。 主(1)、找出以下山脉,并观察其走向,要然后填注在右侧的空白图中。 山(2)、描画并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脉 界线上的山脉。 (3)、画中国地形空白图 过渡语 合 作 探 究 ②组: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都属于西北—东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脉都属于南北走向。喜马拉雅山属于弧形山系。 ③组: 到黑板的中国地形空白图上标注主要的山脉。 ④组:描画并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4、到黑板空白图标出主要的山脉。 同学们,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形镶嵌在其中。你能通过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都有哪些地形区吗? 自1、布置任务:用8分钟时间请同学们主阅读教材P27、28页,先独立完成助学学中的学习过程第2、3题,再以小组为习 单位交流。 主要地形区 2、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引导学生找到地形区之间的山脉。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全班展示、交流。 4、画中国地形空白图。让学生在空白图上反馈。 1、独立完成助学中的学习过程第2、3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统一答案。 3、各组选代表到地形空白展示学习成果。 4、订正自己的错题。 利用空白图让学生只凭记忆去填,一遍不行就两遍…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去,更好的让学生去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过渡语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在地图上我们已经找到了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区。山脉起到了一2

个什么作用呢?(“骨架”和分界线的作用。) 精讲 精练 1、 读图2.3、图2.4,将下列重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2、 指导学生记忆。 (1)、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的东侧都是平原依次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侧是两个高原和一个盆地。 (2)新疆的“三山夹两盆”:三山是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脉,两盆是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西侧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山脉 东侧 大兴东北安岭 平原 太行山 华北平原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山脉和地形区。精讲精练就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巫山 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脉 南侧 昆仑青藏山脉 高原 天山 塔里木盆地 利用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在知识与方法上对本课的总结。加深记忆,学习效果较好。 北侧 塔里木盆地 准葛尔盆地 构建 与梳 理 巧记山脉、地形区 三横三纵一弧山,① 四高四低三平原。② 主要丘陵在东南, 地形位置记心间。 注:①概指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 三横指东西走向的三列大山, 北列指天山——阴山、 中列昆仑山——秦岭、 南列是南岭。 三纵指东北—西南走向的三纵山脉, 一纵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纵长白山——武夷山、 三纵是台湾山脉。一弧山即指西马拉雅山。 注:②四高即指我国四大高原, 四低指四大盆地, 三平原即指我国三大平原, 丘陵即指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