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电大期末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试卷号:1183;
适用专业及层次:行政管理本科;
资料整理于2019年5月9日,涵盖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15.公共政策的内涵。[2019年1月试题]
答: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这里需要强调四点: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16.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2019年1月试题] 答:(1)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度量;
(2)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 (3)监督主体方面的缺陷; (4)监督机制制度化不足。
17.利益的内涵。[2019年1月试题]
答:(1)利益的实质是资源与条件,它具有客观性;
(2)利益为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它具有主观需求性;
(3)资源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也有精神,因而必然存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
(4)利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而满足人的享受需要,似乎有人不想涉及但这是千真万确的;
(5)条件作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1.案例分析。[补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峡决策中的六大悬念”。
问题:从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公共性角度分析六大悬念的各自原因。
答:一大悬念:革命先哲孙中山从公共利益出发,断定三峡的建设必将改变中国的面貌,让中国变贫为福,这既是一种灵感和直觉,同时也是一种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大悬念:缺乏整体思维和立体思维。
三大悬念:思维的校正。通过思想的碰撞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校正,避免由于决策的失误而损害公共利益。
四大悬念:立体思维,将建设三峡放在一个宏观的中国大背景下考虑。 五大悬念:渐进思维。
六大悬念:集体决策,渐进决策。
2.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012年7月试题]
答:(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这个问题。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3.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补充]
1
答: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一,在政策议程设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看作“守门人”和“议程建构者”。传媒不是机械地反映政策问题,而是对政策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之后,才传递给社会大众,与其说他们是在“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建构”现实。
第二,在政策议程创建之后到政策正式出台的中间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进行表达和游说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和“议题游说者”。大众传媒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在政策网络中搭建起政策主体之间进行政治沟通的桥梁,帮助官方决策者打开“政策之窗”。
第三,在正式政策出台之后,大众传媒主要扮演“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标,官方决策者往往借助传媒的力量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宣传政策思想和理念,引导或规制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促进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 4.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补充]
答:(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5.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补充]
答:列举了八个来源:(1)权威,即相关政策问题的专家;(2)洞察力,长期与某些政策对象打交道的人或者一些政策相关者的知觉或者判断;(3)方法,利用系统分析等创新性的分析方法;(4)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产生的一些对问题现象的解释;(5)动机,参与者的信念.动机和需要;(6)相似的案例,其他地方处理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经验;(7)类比,不同种类问题的相似性的的比较;(8)伦理体系,哲学或者其他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社会正义公平等理论。
6.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2017年6月试题] 答:(1)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2)慈善活动的狭隘性,公益活动受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3)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善组织董事会成员的家长作风。(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的多数志愿者都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遍缺乏专业知识。
7.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2017年1月试题]
答:(1)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冲突性—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价值;(2)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体社会的偏;(3)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妥善解决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4)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元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可能性;(5)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 8.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补充]
答:(1)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9.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2015年7月试题]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10.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补充]
答:第一,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第二,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第三,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11.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补充]
2
答:第一,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第二,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第三,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主性。第四,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判断标准。第五,公共利益的层次性。第六,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多元化。 1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补充]
答:(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1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2017年1月试题]
答:(1)阶级性。(2)整体性。(3)超前性。(4)层次性。(5)多样性。(6)合法性。(7)公共性。 14.公共政策的内涵。[2016年7月试题]
答: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这里需要强调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15.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2016年1月试题]
答: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16.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和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009年1月试题] 答:(1)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2)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7.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补充]
答:(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18.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补充] 19.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2017年6月试题]
答:(1)系统性;(2)互动性;(3)复杂性和多样性;(4)联动性与定向性;(5)稳定性与突发性。 20.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2015年1月试题]
答:(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即投人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21.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何区别?[2013年1月试题]
答:(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
3